我光想着这本书不错,但从没想过它这么厚,加上我又拖拉,看得就久了。
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的人类学家,封面的作者简介是这样的:“列维•斯特劳斯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
我想封面简介的作者也没好好看完这本书,也许和我一样看着这本厚厚的书发愁。
因为书里作者明确地说了:“我念哲学的目的,是可以借之参加法国中学教师资格鉴定的考试,但选择哲学并不是因为我真正喜欢念哲学,而是因为我对截止当时所选修过的其他科目都不喜欢…”
这里的“热带”大多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美洲地区的部落,而这其中大多又有巴西。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巴西,在当地挂上了葡萄牙皇室的旗帜宣告拥有,从此开始在巴西殖民,当初巴西并不叫巴西。是因为葡萄牙人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红木,这种红木既可以打造成家具,也可以做成油漆,其他洲的人们有时会冒着生命危险从这里带回这种红色漆(虽然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价值),“巴西”在葡萄牙语里就是红木的意思,巴西名字由此而来。
大师果然都是复杂的、矛盾的、思维跳跃的,比如在对旅行的思考里。
很多北美洲的部族里,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通常会去做一些极端的历练从而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带任何食物乘着竹筏独自去漂流,或者独自上山去面对洪水或者野兽,更有甚者把削尖的木头插入背肌下,木头上绑住绳子,绳子另一端绑着重物,然后拖着重物走路。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使自己变得虚弱、精神恍惚,从而可以与超自然界沟通,精神恍惚间看到的异象使他们明白保护他们的神是谁,于是他们按照神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从而获得了神的能力。而这,同时使他们获得了神的权力,从而决定着他们在族群中的地位。
这种思维方式在原始部落和城市文明有相同的体现。列维•斯特劳斯笔下的法国社会,人们逃避现代文明规范,进行探险,或向上爬山、或向下掉入地球内部、或平面行走,到遥远的国家旅行,有些旅行行为使冒险者先入困境,几乎无法活下去。社会并不关心这一类冒险行为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理性结果,重要的反而是过程本身,而非目标。而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短短数周的这种经历就可以当成经验之谈登上报纸、写成畅销书。作者难过于原始部落文明会被这些没有意义的行为牺牲。
作者当然对此嗤之以鼻,列维•斯特劳斯表述自己受一种双重的病态困扰,反感于眼前见到的被践踏过的文明,但又害怕自己错过应该看见的景象。年龄渐长时间过去记忆开始模糊,时间带走一部分记忆,然后旧的记忆和新的记忆像地层错位一般逐渐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他从对当时人们用旅行来谋求改变社会地位的思考再想到自身。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的《意大利之旅》:“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看到的,听到的,随着时间推移,记忆模糊,形成了你的世界,真是奇妙的过程。
比较难的是地名人名太多太长,特别是开始写到旅行过程时更多,赵四刘能替代法完全不够用,看这本书的经历莫名其妙让我想到了看马修•麦康纳的《真探》,看《真探》的前四集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在学校的时候用来提高睡眠质量的美剧最近也在家看完了,和这本书一样,闲在家还是可以提高一定的效率的。大师思维很跳跃,看着容易走神。
不过这本书是值得花时间去看的,里面的故事和思考都是作者用经历写出来的,和寻常的案例分析或者纯粹思考还是有区别的。我想写到这夸夸老人家对人类社会的洞察思考之深邃,又想到人家也不差我这几句马屁,只能作罢。
画图真的容易掉头发,还容易上火。模型建好后计算就爆红,还得反复修改数据。
开学就不指望了,在家慢慢把毕设做完,学学做饭毕业后不至于饿肚子。
主要是听说大部分项目上的食堂油盐太重,就算只吃萝卜白菜,肥肉还是蹭蹭长。不过暑期实习的项目我觉得还好。
珍惜在家的时间,多学几个菜,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