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读红楼,约十三四岁的光景,囫囵着翻完了,一遍不解其意,来来回回地翻了几遍只是略知滋味罢了。独有两个章节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尚不过瘾,“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前者讲宝玉过生日大伙儿凑在一起夜饮,姑娘丫头们抽花签--宝钗是牡丹黛玉是芙蓉而探春是杏花;后者讲众姑娘披着裘衣漫行雪天间,大家伙儿齐聚烤肉饮酒又吟诗折梅,热闹非凡。彼时小儿心性的我喜欢这两章的绚烂,那天真快乐是登顶了的,轻狂快乐大约年轻人于兴头上体会不到“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白先勇讲“读《红楼梦》跟没读《红楼梦》的人有所区别,读了《红楼梦》对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一定多一层了解。年轻学子头一次看这个小说,可能有些地方隔阂,无法一下子抓住它的精髓,若是每过十年看一次,二十多岁的时候看,三十多岁看,四十多岁看,七八十岁再看一次,真的越来越感觉这一本小说是天书,要完全了解它实在不容易,可能要自己经历一些人生的沧桑,才能真正了解它告诉我们什么。”
也有趣,早年看红楼,印象最深刻却是晴雯和湘云,黛玉和宝钗自然写得极好,漂亮刁蛮的晴雯偏聪明刚烈,狂放不羁的湘云且明媚坦荡,她们俩比孤傲的黛玉和识大体的宝钗有滋味多了,我也羡慕宝玉怎得有这般多仙女儿的姐姐妹妹绽满整个春天。如今回看,我倒蛮欣赏一位通透的画外人--惜春,冷面冷心的她讲黛玉“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一些瞧不破,一点半点都要认真起来。天下哪有那么多事是真的呢?”
时光倒是磨出来人的耐性,这两年我才体会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一次回到房间,天色在明灭间暗下来,家具物什儿在空寂里默然,尘土一粒粒地仿佛都坚硬起来,自在惯了的我独一次明白人有一刻是惧怕孤独寂寞的,那当会儿需要另一个人或一只狗或一只猫制造点真切的声音暖掉这凉意袭人,温情原是为了逃避。若晓得了“天下无有不散筵席”,那便赞同了“人生得意须尽欢”。
看小说究其认真的人拐进了“考古癖”的牛角尖,几多人揣度《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的回忆录,这真是小看了作家的创造力,半虚半实的创作不同于写日记,可谓无巧不成书。黄粱一梦让落魄的世家子弟曹雪芹一边喝粥一边写尽那世态炎凉,一众神仙儿姐妹独聚在你一家?要懂得作者的春秋手法。曹公的布局缜密精巧,一根根线撒开脉络成网;故事手法丰富,利用个性对话展现千人千面的大群体;思想格局大,悲天悯人地描绘世事无常和人性多面,呆霸王有怜惜妹妹的一面,好色鬼有爱女心切的时刻,精细人有弄巧成拙的窘态,坏人的好和好人的坏都让曹公写出个情理之中。
盼望着,盼望着,假期要来了,闲时可翻翻此著,原著比电视剧好看。要看电视剧?选87版看,他们拍得真且认真。87版的剧组顾问由沈从文、曹禺、吴祖光、王朝闻、周汝昌组成,老先生们给演员集训上课讲解原著中的南北生活习俗、历史背景、诗词曲赋和人物角色;上万人中甄选了五十多个主要角色,演员们听课期间学古琴、下围棋、写毛笔字、唱黄梅戏、唱扬剧、跳古典舞;整部戏片酬最高的是导演王扶林,每集70元人民币,演员拿到每集60元、50元、40元、30元、20元不等;而配乐的十三首歌写了王立平四年,一首《葬花吟》就写了一年零九个月。1981--1987年经历成组、成剧本、选角、办学习班、建造大观园、试拍、开机,光拍摄就花了3年时间,一群人揣着各自的梦拍摄了一场梦。
文字:杨小邪
图片:来自网络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