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杯心态?
空杯就是一个空着的杯子,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空杯子,用放空的心态去学习。
空杯心态,并不是要否定过去,而是怀着否定的或者搁置过去的态度,去接纳新的事物,去融入新的环境中,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时代环境变化很快,我们自己也要更新换代,提升自己,学习更多的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和职业能力,常常让自己归零重新开始,为了就是让自己不再故步自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用已知去否定未知,用原有的价值观去否定与我们产生冲突的观点,不会轻易下结论。
以前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座右铭是什么,直到我读过一些书,看过一些剧,遇到一些人之后,总结出了八个字作为我自己的座右铭。
保持相信,保持怀疑。
空杯思维是一种自我认知,分为几个不同或者又类似的阶段: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认知自己、自己知道为什么不认识自己、自己知道怎样才能认知自己、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知道、自己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知道?
简单来说就是:我是谁?谁是我?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不是我?我到底是谁?(好像也不简单)
空杯心态是一种对自我的不满足。
一个杯子空了,只有在倒入东西或者填满,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就要不断向外界获取,当新知识、新能力获取进来的时候,对于以前过时的知识思维认知就要接受整编,要么推翻淘汰、要么与新思想揉搓到一起继续发挥余热。
空杯心态是对自我否定和怀疑
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前所未闻之前我们第一次接触都会是诧异、谨慎、多疑,甚至用惯性思维带来的偏见来定义它,就像我们生僻字只读它的一半,见到异类,我们就给给它贴个带有偏见的标签。
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实践只能是接近真理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知道真理到底长什么样子。昨天还正确的方法,今天不一定好使,上一个成功的路径,可能会成为下次失败的原因。
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犯错是几乎不可能的,犯错也是某种规律对看似是客观事实的一种否定,用未知或已知的错误来否定已经方法论,来倒逼改进措施和学习方法。推陈出新就是让整个系统保持活力、永远是学习、进步的状态,不自满,允许客观多样性的存在。
不管是名著经典,还是圣人大智,还是老叟孩童,我们都可以持怀疑一切,就像书里说的就一定合理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真实是这样的吗,那么什么又是真实的,他在那个环境背景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做出其他的决定结果会怎样,还有没有什么观点可以推翻这个结论等等。
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唤醒和相信
喝完咖啡,杯子里有残渣,冲冲洗洗又是一只干净杯子。空杯子,用过的杯子,清洗之后的杯子,在下一次使用杯子之前要清洗一次,就像给自己的心智洗了个澡,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子,内洗心,身心舒畅,又焕然一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一身的浮躁和偏见认知放在昨天,今天才会舒服的开始新的一课,不然当新与旧,不仅闹肚子,还闹心。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会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把自己当“人”看,相信自己可以相信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而不是明明可以做到,却暗示自己做不到。只有一边领悟、一边感受、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拆解,那些过去的或许成功或许失败的经验,将会是可怕的结局,要么意料之中,要么颠覆认知重获新生,就像思想蜕了层皮。
保持空杯心态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杯子里的水倒掉。
不把杯子倒空,不然没办法装进新的东西。杯子里的有少量啤酒的时候,能再倒咖啡吗,有少量咖啡的时候,能再兑可乐吗,有少量可乐的时候,能兑牛奶吗,有少量牛奶的时候,能兑普洱吗,有少量普洱的时候,能兑橙汁吗,这成什么了,还有人敢喝吗。
云盘也会有装满的一天,如果不想宕机,只能删除那些过时的认知和经验,才能继续接受新的东西。生命本身即是修行,不断尝试、学习、修整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即使难免会有曲折,但仍然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前行。
我相信世界,就像世界在相信我。
我怀疑世界,就像世界在怀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