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婴儿大脑的发育过程,就好像是一部人类大脑的进化史。对于人类婴儿来说,出生时已经基本长好了的杏仁核是绝对的主导,而发育很慢的新皮层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够夺回主动权。
从第一次呼吸开始,人类婴儿就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痛了就哭出来,恐惧时就会后退,惊奇时就会睁大眼睛;2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人流泪,自己也会哭,这也是一种自发的,杏仁核主导的反应,是把别人的悲惨当成了自己的不幸,2个多月的婴儿能通过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来对妈妈的高兴、伤心或生气的表情做出反应;4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朝着一张笑脸开心的微笑。
8个月到1岁大的幼儿开始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但因为还是情绪脑主导,他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困境,看到他人难过想要安慰对方时,孩子最初的行为是模仿他人的行为,比如当一个孩子哭泣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看见了可能会去抹眼泪,即使他自己没有眼泪。
接下来的几年,随着大脑皮层的不断发育,跟杏仁核的连接越来越复杂,孩子会进一步认识到大家都是分离的个体,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渐渐的,他们安抚他人的行为越来越丰富,1岁时,孩子可以从看到的大人的表情中看到信息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小孩子最容易识别的情绪是开心,然后是伤心、生气和恐惧。四五岁时孩子能够准确说出这些基本情绪,而一些更复杂的情绪羞耻、轻蔑、厌恶等,这些需要再多几年的大脑发育和对关系的体验。
6岁时,孩子就能理解人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可能跟真实的情绪并不相同。7岁的孩子可以理解那些涉及妒忌、担心、骄傲、谦虚、内疚等情绪的情境,孩子开始不仅考虑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这样的非语言线索,也能考虑说话语调这样的语言线索,他们越来越能够辨别行为的动机和意图;9到11岁,孩子就能够从非语言交流中识别出别人是不是要控制或者蒙骗自己。
大多数的孩子,如果他们哭的时候能够得到安抚,笑的时候能够听到他人的笑容,他们就会相信外界会用安抚的方式回应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流泪时总是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恐惧总是被忽略,那么他们就会以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回应的,是不在乎自己的。如果总是这样被忽略,他们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收窄,恐惧就会成为他们情绪的主导。也就是说,孩子成长早期,如果有与有爱心和专注的人的互动经验,被温柔的呵护过,能够产生共情的脑经回路就会被加强,这样就能防止剧烈的情绪波动;相反如果跟愤怒、暴力、忽视等养育者之间的重复互动,就会让一个人发出或接受共情的神经回路发生短路。如果一个人通过特定的情绪通路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这个世界总是不能正确对待我们或毫不关心我们的感受,那么就会意识到继续尝试没有意义,即开始关闭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