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电影是一个人去看的,彼时,旁边坐着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是在电影快开场的时候进的场,样貌看的不是很清楚。几年前,有人跟我说过:“看电影,不论什么电影,好的,不好的,要有头有尾,不为什么,两个字:;‘尊重!’尊重电影,尊重自己!在最热闹的时候同众人一起到来,自然要学会享受各自离开的寂静与孤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尽管大多时候,会感到失望,不是所有人都会等到最后才会离开,不是所有的灯都会等到最后才亮·········而《七月与安生》着实给我带来了感动,除了电影本身,便是那对没有看清楚样貌的中年夫妇,我常常一个人,以至于不大会主动注意到身边人的作为,注意到他们是因为观影过程中,因为一些情节中年妇女不时的用纸巾擦拭着眼泪,灯一亮,所有的观众起身离去,只有他们,还在原座,男子把手搭在女子的肩膀上轻轻拍打着,两人的眼睛定在屏幕上,真正结束时,我看着他们相互搀扶离开的背影,最后,我也起身离开了。朋友说过一句话:”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在这里,再合适不过,这是影片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也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你们说女孩子长大了,就可以拥有幸福,可成长和死去到底哪个更幸福,谁也不知道
她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七月与安生》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如海水,一个如烈焰;一个随性开放,一个温婉善良;在我看来,她们既是振保生命当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又是红楼中的钗黛二人。
如果踩到一个的影子,那么这个人将一辈子不会离开。
岁月是朵双生花,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又是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的友谊,其实就相当于一场"选择了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的初恋。七月心里住着一个安生,表面温顺,实则是为了满足别人期待成为的那个自己,为了这个期待,她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渴望。安生心里同样住着一个七月,表面放纵不羁爱自由,但却渴望来自家庭的温暖,弥补年少时破碎家庭带给心灵的创伤。安生说:”万水千山走遍,累了,走到了尽头“。七月说:”你回来吧!“此后的岁月里,安生和七月交换了生活,互换灵魂,安生成了稳固的七月,七月变成了流浪的安生。
” 在青春的尾巴上轰轰烈烈地死去,永恒保留自己青春的模样。”
“这句张爱玲说过的话,是电影《重返二十岁》中女性的人生格言。也是十三岁的安生觉得自己会在二十七岁死去的奇怪理论。可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老去的无不老去,死去的自然离开,有人却在别人的故事里永生。安生在酒吧结识的男友,这位摇滚歌手因为自己偶像的原因,要死在二十七岁,他的故事没有结局,可二十七岁的七月在生孩子时大出血,也就那么地去了。七月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七岁。安生是因为七月最终结束了她的流浪,没有那个她最爱的男人,也没有那个她最想要的温暖的家。安生有的只是七月自私离开后蜕变出的那个新生命。她最终还是如年少时一般承担起七月留给她的所有后果。比如,敲碎下课铃时七月从背后拍过去的手掌,比如七月不想吃的包子皮,比如七月爱着的男人,比如小说原著里七月喜欢的绿手镯。安生把七月喜欢的全部给她,可七月依旧自私的不肯留下她。她不愿意分享,她只需要安生去帮她承担。 在她们的故事中,七月只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流浪。初中的时候,很喜欢三毛这个作家,不只是因为她的倔强,她的流浪,还有她的灵魂,她在作品《雨季不再来》中这样写道:”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事实上,安生就是七月看穿自己的那双睿智的眼睛,而七月对于安生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最终结局真正诠释了这个故事影响很多人的本质:七月与安生是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光明,一个是阴暗;一个是安稳,一个是自由;一个是乖巧,一个是叛逆……七月与安生,其实只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很多时候,我不止一次在记录时写过对自己究竟是七月还是安生的困惑。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长得像七月的安生,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心里面住着安生的七月,还有的时候以为自己就是七月,又有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安生。到后来才发现,我就是自己,女孩可以走的路很多,人生折腾点未必不幸福,只是很辛苦。
安生说,流浪,爱,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