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爱需要学习》,我更喜欢陈海贤老师的这本《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能不能引起共鸣吧。我没有处于亲密关系中,对前者很难产生共鸣;而正因为处于自我发展中,书中很多地方能够引起共鸣。
从去年开始慢慢接触心理学领域的书籍,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并得以成长,每本书都会有些许收获,这本书也是。
本书有五个章节,从开启行为的改变、推动思维的进化、发展关系中的自我、走出人生的瓶颈以及绘制人生的地图五个方面,讲述了我们终其一生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系统的解决办法。
书中每一小节后都有“自我发展之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结合自身和这一章节的学习,写下答案,对自己进行反思,很不错。有的答案涉及到五年后,希望五年后自己再次读这一本书时,自己写下的承诺可以兑现,并对于自己写下的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通过“象与骑象人”的描述,解释了改变很难。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
书中写到了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改变虽难,但是可以改变。实现改变的四个原则: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以及情感触动。比如可以在在身边养一个“场”:因为“场”的第一个来源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像图书馆、自习室等,这个有点难。“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就是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这个相对容易,在家里设置一个区域,或者通过摆放一个书桌、切换学习和娱乐电脑、设置激励的话等。
书中提到了两类心智模式。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前者会引发探索和变化,而后者会引发防御和静止。你可以把自己带入进去,看自己是哪一类,并找到应对方式。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僵固型思维(通过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阻碍我们发生改变)、应该思维(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和绝对化思维(从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三个方向对挫折做了绝对化加工)。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三种方法——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思考行动的控制的两分法(控制能控制的事情,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以及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并探讨思维的进化规律。
书中写到通过关系视角代替个体视角认识自我。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分析了关系的语言、关系的纠缠和关系的三角化等内容,解释了两种典型的责任混淆“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前者是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而后者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令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可以通过课题分离,自我成长来解决。
书中从变化的视角帮助重新理解自我和自我的发展。每个人都不是静止的,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从创伤中成长,用人生故事寻找意义感,成就自己的英雄之旅。
每个人生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人生发展课题。书介绍了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生发展课题。比如成年早期需要建立亲密感和确立职业认同,分析了不能达到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自我中心--害怕不被接纳、害怕承诺和害怕改变自己-。稳定的亲密关系会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投入自己喜欢的职业也会让我们的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如果说,这本书是一幅关于改变的地图,它可能只是一幅局部的地图,有些地方还标识得不那么清楚。
也许你会问:既然这只是局部的地图,为什么我要拿着它呢?
答案是:为了上路。有了地图,你就可以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