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袁家杏花节,犹如“昙花一现”落下了帷幕,各路参与这个活动的人马终于偃旗息鼓,鸣锣收金。那么,当银白色的杏花收起绽放的翅膀,开始落花坐果之后,接下来带给举办者的下一个课题是什么呢?这才是需要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毋容置疑,袁家杏花节的举办是成功的。从打造旅游文化景点的角度上看,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在孤山的怀抱里能有这么一处风景如画,酷似仙境的世外杏源,真的很有看点。但是,当我们再往深层次挖掘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为了观赏杏花而投资这个项目,还是欲通过这个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提高孤山杏的知名度,给老百姓带来经济实惠呢?我想,后者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因为,杏花节,顾名思义就是有了杏花才会有杏花节,杏花落了这个节自然就完了,哪就不会再有人前来观光旅游了。花开花落短短的几天时间,就凭如此暂短的观赏期,能给老百姓带来啥效益呢?当然不能。
孤山的白水杏的确很有特质。白里透红,酸甜适口,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孤山是万荣境内唯一的山,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山坳里春天的气温比平原地带早回升几天。非常适应北方早期水果的萌芽开花。历史以来,孤山梨和孤山杏就很有名气。但那时候是交通封闭的时代,人们也没有商品意识,基本上是自产自用,一家有几棵树就罢了。就是到了解放后的合作化年代,由于政策的禁锢,孤山的白水杏也没有走向商品化。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孤山的杏子才慢慢的形成了大量销售的格局,成为山民的一项经济收入了。但是,随着各种水果面积的增加,杏子市场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加之大棚杏的提前上市,可以说孤山白水杏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连续多年来开始走着下坡路。许多农民不得不忍痛挖掉杏树,开始所谓的调整产业结构了。
要让孤山白水杏重放异彩,必须真正的为它打造新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格局。今年的袁家杏花节,我也前去观赏。活动的仪式毫无疑问是漂亮恢宏的,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围着七沟八梁转了一大圈,在观赏之余,感到最大的遗憾是这里的杏树园缺乏水利条件,可以说完全是靠天吃饭。地理环境造成的因素不能修渠道,那么管灌工程是完全可以上的啊!土是万物之本,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何以保证杏的产量和质量呢?我在想,假如再用举办杏花节的精力去改造水利条件如何?如果能够加强对白水杏的新的科技管理;如果再在包装和销售渠道上,还有宣传上再多下一番功夫,孤山杏就一定会走出这几年的尴尬局面,重新成为杏农的半份家当吧!杏是水果里面类寿命最短的农副产品,正如老百姓说的,如果它在成熟后四五天时间卖不出去,就会变成了一堆垃圾,一堆狗屎了。试想,由于种种原因,真的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哪花那么大的精力来举办这个杏花节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举办杏花节,打造旅游景点没有错,值得可喜可贺。作为一个新闻的工作者,我希望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有看点,更要有卖点,要真正的脱贫致富达小康,振兴农村经济发展,造福一方,更应当在务实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