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学习这类句子的意义何在?
经典的问题,尝试回答,望有些许帮助。
陆蠡的《囚绿记》有着类似的表述: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相较于“度过两个月”,陆蠡的这番表述确实更能让人感觉到对绿色的留恋之情。
我们来对比一下生活中的表述,随便举例,不一定对哈:
我有两个女儿
我有两个小孩,一个是女孩,另一个也是女孩。
请问,哪一种表述更能体现这位父亲对女儿的喜爱?
我在深圳有两套房;
我有两套房,一套在深圳,另一套也在深圳。
请问,哪一种表述更得瑟,有更大的风险挨揍?
停顿、重复,突兀的惊奇感(陌生化),会产生更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便是这类表述的奇趣之处。
当然,您可能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其实有人真正的困惑是:
我干嘛要学这个?学这个的时间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做几道数学题?
咳咳,首先,我会怀疑你是否会去做……
其次,我来好好回答这个进阶式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文学的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学这些有用吗?如果有用,到底有什么用?
韩寒有一句极其误导青少年的话:我以为,数学学到初二就可以了。
当然,后来他承认自己错了。为什么呢?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是够“生存”了,但还不够“生活”。如果仅仅是买菜的基本生存问题,那确实是学到初二就够了(事实上也还是不够),
即:初中以后的学科设置,都不再将重点着眼于“生存”,而是为以后的“理想的生活”打基础。你看,即使我是一个倒腾中文、教育的,为了活得更好,要去研究黄金、基金、股票啥的,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也至少要用到高中的数学知识,看国外母语教材的时候也至少要六级水平。你不一定要用,但是一旦你准备用的时候,你就知道当年学的东西多有用了。
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的第一个用处就是实用性,即你懂这个,你可以更好的阅读和写作(这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文学的第二个用处就是交流,这个我具体地说一下。
电影《窈窕淑女》中,评价一个女子是否是淑女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她说什么,以及怎么说话。
中学语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学生通晓基本的经典之作,从而和另一个通晓经典之作的人对话,这样能很快建立相应的兴趣爱好,也能看出这个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者更直接点,层次。
我们举个例子,就这个问题而言,你是没有办法跟一个没学过这句话的人一起交流(或曰吐槽?)
再比如你喜欢读金庸,读博尔赫斯,那你自然会去寻找到跟你兴趣相关的人,知乎一个重要的分类就是兴趣分类。
一个能高度理性客观大气看待金庸问题的人,窃以为和能以这种态度审视其它事物的人在同一层次。
文学的第三个用处是审美。
生活需要阅读,需要审美的东西。否则生活将缺乏很多乐趣。不然各位也不会经常刷知乎,公众号了。审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这在康德等作品中经过了系统性的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文学的第四个用处是跨学科的整合。文学作品往往能以精巧的构思来征服读者,从而让读者接触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侦探作品中的医学、奇幻作品中的历史学等等,这其实是为人生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好了,最后回到这个问题。
“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还是枣树”其实只是一个原始食材,怎么烹饪好这道菜,还得看情况。
也许有些老师只是准备好了酱油,沾了沾,让学生硬嚼了下去。(将教参里的答案讲了讲,直接让学生背)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行,还是能消化的,只是会慢一些,可能以后还会找到场合来用。
不过,也可以这么操作:
以这句话为例阐释细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够运用到其它文本;
以这句话为例阐释对比阅读的方法,能开出一系列的类似文章供学生对比性思考,或者,干脆做成专题阅读;
以这句话为例训练学生网上搜集资料的能力,并讲解谷歌学术的使用方法;
以这句话为引子探讨鲁迅的行文风格;
从鲁迅的整个写作历程来看这句话,或者,干脆让学生读完《人间鲁迅》或者《鲁迅的最后十年》好了,以意逆志。这个方向有待思考,估计还没到那个时候。
所以有的时候,你吐槽的或许不是食材,而是厨师罢了。
感谢阅读,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