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陷入“勤劳而不富有”的陷阱?

上周五,与深圳某国企讨论“十五五”战略规划,董事长一针见血地抛出一个困惑:“为什么各业务部门经营数据难看,人人却喊忙,稍加点新工作就推说饱和?” 无独有偶,当晚小区楼下,身为建筑设计师的邻居对我感叹:“忙,但是也没钱收。” 几天后,在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结会上,老板的发言如出一辙:“每个人都忙得飞起,但就是见不到钱。”

这三段来自国企、专业人士、民企的不同场景,却指向一个共通的、日益普遍的现实: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正陷入一种“忙而无效”的工作状态。大家疲于奔命,身体被掏空,时间被占满,但无论是个人收入还是企业利润,那份预期的“获得感”却迟迟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弥漫的疲惫与困惑。与此同时,社会舞台上还上演着另一出荒诞剧:一方面,大学生哀叹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主抱怨招不到优秀人才。人与岗,似乎在两条平行线上各自焦虑。

这一切矛盾的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努力”或“要求高”,而是我们集体撞上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天花板”,过去的经验正在失效,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我们之所以“忙而无效”,是宏观环境、组织模式和个体认知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宏观之困:增量红利消退,存量搏杀开启

过去几十年,我们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增量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只要身处正确的赛道,即便管理粗放、效率平平,也能随大势水涨船高。那时的“忙”,往往能直接转化为“效”,因为市场在为你的努力提供额外的奖金。

然而,当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特别是随着“缩量时代”或“存量时代”的特征凸显,游戏规则彻底改变。市场从蓝海变为红海,竞争从“谁跑得快”变为“谁抢得到”。企业要维持原有利润,必须付出数倍于过去的努力。这就好比过去在上升的电梯里做俯卧撑,现在则需要在停滞甚至下行的电梯里奋力奔跑。

于是,我们看到了国企里“经营差”与“工作饱和”并存的怪象。过去的常规业务如今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维护、去争夺,内部流程、报表、会议自然被填满,但这些活动很多属于“防御性忙碌”,旨在防止业绩进一步下滑,而非创造新的增长。员工的“忙”是真实的,但创造的价值被激烈的竞争和摊薄的市场利润所抵消,体现在财务数据上,便是“无效”。

二、组织之痛:机制僵化与“内卷式”忙碌

在宏观压力下,许多组织的内部弊端被放大,成为了“无效忙碌”的放大器。

战略失焦,动作变形。 企业面临增长压力,容易病急乱投医,不断尝试新项目、新方向,但又缺乏定力和资源深耕。员工则被不断变化的口号和临时任务拉扯,像无头苍蝇般四处救火,每一个动作都看似合理,但合力为零,无法形成穿透市场的力量。前述民企“忙得飞起却不见钱”,根源往往在此。

流程冗余,协同内耗。 尤其在大型组织,部门墙林立,一个简单的决策需要穿越无数流程和会议。员工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内部沟通、汇报、审批上,而非面向市场和客户的价值创造。这种忙碌,于企业整体而言,是巨大的内耗。

“伪勤奋”文化盛行。 在一些组织中,“忙碌”本身成为一种表演和道德正确。领导看到员工加班到深夜便心生慰藉, regardless of 其产出如何。这催生了“摸鱼式加班”和“朋友圈式奋斗”,大家比谁更辛苦,而不是比谁成果更好。这种文化下,忙碌与效果彻底脱钩。

三、个体之惘:能力陷阱与“伪获得感”

除了外部环境,我们自身的认知和技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熟练工”的困境。 许多人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习惯于重复性的、流程性的工作。建筑师邻居的“忙”,可能源于在传统设计项目中疲于奔命,而没有精力去拥抱装配式建筑、BIM数字化等新趋势。这种忙碌,本质上是“能力的通货膨胀”——你会的,市场不再稀缺;市场需要的,你尚未掌握。这便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招不到人”的结构性矛盾核心:教育产出与产业需求错配。

“伪成就感”的麻痹。 被会议、邮件、琐事填满的日程表,会给人一种“我很充实、很重要”的错觉。这种基于过程的“伪成就感”,麻痹了我们对真正价值产出的审视。当我们把“完成工作”等同于“创造价值”,便很难意识到,自己可能正骑着一辆健身单车,挥汗如雨,却并未前行一步。

纵向比较的失落。 正如那位企业老板所言,员工觉得“比过去更累,就应该有更多获得感”。这依然是用增量时代的逻辑来衡量存量时代的结果。当外部红利消失,个人努力的“边际效益”必然递减。过去付出八分力有十分收获,现在付出十二分力,可能只有八分收获。这种纵向比较带来的心理落差,加剧了“无效”的感知。

四、破局之道:在存量时代,做一名“有效”的奋斗者

认识到“忙而无效”的深层原因,并非为了让我们陷入悲观,而是为了更清醒、更积极地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接受,那个靠大势就能轻松获利的时代过去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勉强维持或获得微薄增长。这是“新常态”,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并主动求变。

对个人而言:从“忙碌”转向“创造”。

聚焦核心价值: 时常问自己:我所做的工作,是否直接或间接地为客户、为组织创造了可衡量的价值?警惕那些不产生价值的“伪工作”。

投资深度能力: 打破“熟练工”陷阱,主动学习跨界知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让自己成为市场稀缺的人才。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在疲惫状态下,忙碌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保证休息,保持健康,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最能产出的关键任务上。

对组织而言:从“管理过程”转向“激励价值”。

战略聚焦,简化流程: 领导者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识别并集中资源于核心战场。大刀阔斧地削减不必要的流程和会议,让员工的时间回归到价值创造本身。

建立价值导向的文化: 奖励那些解决问题、创造利润的员工,而不是奖励“看起来最忙”的员工。用成果说话,让“有效”成为新的组织信仰。

赋能而非管控: 为员工提供工具和支持,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清晰的战略框架下,自主地、高效地工作。

时代已经翻篇,过去的剧本不再适用。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一场深刻的“有效性革命”:告别那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虚假繁荣,重新定义“忙碌”的意义——它必须与清晰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和可衡量的价值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需要更多智慧和勇气的时代,也是一个奖励真正创造者的时代。唯有认清现实,积极调整,我们才能穿越“忙而无效”的迷雾,在存量的世界里,开辟出属于自己有效的、甚至是丰盈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