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个月前,读了一些美学相关的书后,又想再读一些禅学相关的书籍。
计划从禅学的发展史开始找书进入阅读。
读的第一本是《中国禅思想史》,前段时间一直将这本书放在公司办公桌,本想利用工作休息时间阅读,但是放了差不多一个月也并没有翻看几页。于是今天决定将它带回家来,趁周末休息时间聚焦精力时间来狂读两天。
这本书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是比较难读的,但是今天晚上聚焦精神读了三个多小时,发现是越读越喜欢,越读越入迷。本打算今晚早点睡觉明天早起去古镇吃小吃的,但是一埋头就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又读到两点多。
这书一共有六章,今天晚上第一章快读完了,记录一下读这一章的一些记忆点。
阅读后需要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去做记录,才能更好的领会阅读后的感悟。
这一章主要是讲述从达摩到弘忍的几个时代,禅学在中国的发展演进。
说起禅学禅宗,估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达摩。
我以前的粗浅认知里一直认为禅宗是达摩传入的中国,但是今天看了这个书后才了解到,
禅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不始于达摩。但是达摩的时代是禅学在中国开始真正成熟的时代。
从北魏时期到武则天时期,从达摩的自南而北,少林面壁,到他后继几代弟子:慧可的身死非命,僧璨的埋名深山,道信与弘忍的大开法门,经历漫长的传授,到禅学崛起,中间历时了150年以上,才让禅学逐渐盛行起来。
当时演进情况是, 北方禅学主要以坐禅,苦行僧般的虔诚来获得宁静 ,南方则更着重它的玄理与心识。
另外当时北方喜欢造像,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现在还能在北方看见一些从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佛像石窟的原因,比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
现在人们主要是感悟禅带给身心的安静力量,在古代那时的人们是一种宗教般信仰,主要也是和那些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战乱纷飞的苦难年代,人们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信仰。
人们在禅中寻找的,是想一种获得解脱的精神能量。人只要放松随顺,不忆念一切,就是解脱 ,这解脱就是心境的超越与自由。
发心自悟。
悟世间诸苦是小乘悟,
悟一切皆幻是大乘悟。
对于这一句我的理解是,小乘悟是众生皆苦,大乘悟是一切皆为虚幻,是一种超越于肉身与现实之上的感悟。
人自身的禅性是无差别、无苦乐、无生死、无内外的心灵境界。
透彻地洞察宇宙与人生的本原,在这种洞察的基础上,获得保持轻松平静但又不是一潭死水的心灵境界,恬淡无欲但又不是苦苦自虐的生活状态、精深领悟而又不是析理酌义的思想意识。
使人回归内心的反思内省,以心灵去体验意识中那种无思无虑的恬淡平静,用心灵对这种恬淡的感悟在人生中落实朴素自然的境界,在人生的朴素自然境界中,回味自己的精神对世俗的超越与解脱。
禅学所追求终极境界,就是般若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解决问题的知识,也不是抚慰心灵的感情,甚至不是寂寥静谧与世隔绝的心境,而是一种平静地旁观大化流转,自然地随流迁化,但又深深地洞见这一切之虚幻的“空”境……
它是起点,也是终点 。
随着时间的流失,对于人们来说,逐渐从对外在生命的悲伤,转向对内在心灵的追寻。
精神永恒,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当人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终极境界时,那一刹那间也就成了永恒。在这一刹那间,仿佛触摸到了自己的生命根本,领悟到了人之为人的依据……
6-7世纪,禅学经历由印度禅到中国禅的演进过程,是历史上中国上层思想世界与外来思想之间的一次精神姻缘。
禅学,是一门非常玄妙的哲学。
这种玄妙需要人的心境上升到一定境界才能逐渐领悟。
晚安,明天再继续未完部分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