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情况
今天是学习《拖延心理学》的第二天,也是在书院读书的第12天。今天学习了从心理上分析拖延者的拖延原因。
二、学习成果
1.思维导图
三、学习心得
收获:
1. 拖延者不再以事情的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自身的价值,而是以个体的独立感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 = 能力(具有独立性,反对受控制)= 表现(通过拖延,我说了算)
2. 拖延可以保护一个人免受他人的评判,也可以让自己免于与他人的斗争,甚至还可以调节与他人的亲疏关系。心理舒适区因人而异,跟人太亲近或太疏远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拖延成了一部分人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3.钟表时间即客观时间,是由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比如电影会在8点开演,每年都有1月1号。客观时间是可以预知但不可更改的。
4.每个人对时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也就是主观时间。主观时间的一个变体是“事件时间”,它指的是围绕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定位个体的时间感,比如晚饭之后我要开始学习了或者下暴雨之前等。
5.人们是参照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坐标来感知时间的。
6.人们往往会急于去做眼下的事情,而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行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未来折扣。
心得:
今天学到内容,对“掌控感、独立感、心理舒适区、拖延时钟”几个关键词的深层解读,并对人的不同时期对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感觉进行了分析,让我们理解了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及作用。这里面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影子--与时间竞赛、完美主义等。也看到了小宝贝的影子--弱势权利、规则不废不立等。为什么我们在安排做一些事情时,他表现的不耐烦,被迫地去做呢?专心的看书和玩耍、合理的时间安排这些是必须的,但不能使他是“被迫的”,所以不能因为他年纪小就忽视了这点。讲道理他还听不懂,就算他现在答应得很好,一转身就忘了。我们不能要改变别人而去改变别人,不是每人心里都有一扇只有自己能打开的从里面上锁的门吗?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多沟通交流,改变家人的方式、方法,从而尽可能的影响她做出一些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