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范》中的五行
五行最早的真正可靠的记载,见于《书经》的《洪范》篇。至于《洪范》的实际年代,现代学术界倾向于定在公元前4世纪或前3世纪内。
五行中的“行”字表示“运动”,“做”的意思,因此,我们切不可将五行看做静态的,而应当看做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洪范》的作者说到五行的时候,所想的仍然是实际的物,如水、火等,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力,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
《洪范》中不仅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还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
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大为发展了,叫做“天人感应论”。阴阳家发展出了两种学说解释这种“天人感应”。一种是以超自然力量为基础的“目的论”,也就是人的恶性会使“天”发怒;另一种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机械论”,也就是宇宙就好比一个很大的机械装置,人的恶性会导致自然界混乱,使得机械结构出现异常现象。
二、《月令》中的五行
《月令》是阴阳家的第二篇著作,核心思想就是试图用五行学说,既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
比如,古代人认为南方是热的地方,北方是冷的地方,所以:
1. 夏季配南方,南方和夏季都热,所以南方和夏季都属“火”
2. 冬季配北方,北方和冬季都冷,冰、雪都与水相关联,所以北方和冬季都属“水”
3. 春季配东方,春季万木生长,且日出东方,所以东方和春季都属“木”
4. 秋季配西方,秋季和金都有肃杀的性质,所以西方和秋季都属“金”
5. 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
所以,“月令”规定天子应该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做特定的事,顺应自然规律,不然就会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
三、五行转移学说
刚才说到,在《洪范》中提到的五行仍然是具体的事物,不具有动态变化的属性。后来的哲学家才将“金、木、水、火、土”的属性加以提炼,以名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邹衍就提出了五行转移论,用于解释历史的变化。
阴阳家们认为,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
那么朝代的顺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的。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
秦始皇建立秦朝,统一中国后,主推五行之传,认为秦以“水替代周的“火”,所以秦朝在颜色上尚黑,在工事上喜水,将黄河改名为“德水”。
后来,汉朝的皇帝也相信,皇帝是承五行转移之运而称王,只是在汉朝究竟以何“行”而王,颇有争议,毕竟秦朝的寿命如此的短暂。最后,在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
此外,我们应该都知道,古代的圣旨中会有“奉天承运”四个字,所谓的“承运”就是承的五行转移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