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刷了两个碗!”——认知行为疗法实践3

情境:早上饭桌前,开心地吃着早饭。

“亲,我现在天天刷碗了,是不是?”我一脸期待地看着卢先生,等着他来一句“厉害厉害!”

“你这刷碗,昨天晚上就只刷了两个碗,筷子还是我刷的!还真是只刷碗!”卢先生这讽刺意味的话,不但没有一点肯定我的劳动,还夹杂着不满与批评。(激发事件或者诱发因素)

“我哪里只刷两个碗了?我明明筷子也都刷好放筷子筒里了!你记错了吧!”我愤怒地反驳。(情绪:愤怒)

“每次都这样,一点意思都没有。总喜欢批评教训别人,看不到别人的进步,对孩子也这样,这人真没意思!”我心里嘀咕着。(自动思维)

早饭在嘴里也变得索然无味起来,我停止了和卢先生的交流,吃完饭收拾自己的去了。(行为反应)

针对这个愤怒情绪和自动思维工作。

问:此时除了愤怒,还有别的感受吗?

答:有愤怒,还有失望和沮丧。

问:还有吗?

答:还有感觉很失败,郁闷。

问:在这些情绪中,让你最痛苦的是哪种?

答:失望,沮丧。愤怒是当下生出来的,反驳他的过程就释放了很多,随之而来的失望与沮丧让我很痛苦。

问:给失望沮丧打个分,大约多少?

答:80分。他每次都这样,最喜欢泼冷水,一点意思都没有。他总喜欢批评教训别人,看不到别人的进步,对孩子也这样,这人真没意思!

问:他是每次都这样吗?

答:也不是每次,还是鼓励肯定的时候多。譬如会鼓励我坚持学习,坚持写文章,坚持录讲课视频。也会鼓励孩子。可能是我非常在意他的那些负面信息反馈,“恶语伤人六月寒”,是我选择性的关注。

问:看来“一点意思也没有”也是片面的了,说说看。

答:很多时候他是有自己的内涵和幽默感的。譬如,他有特别丰富的文史知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记得很清楚,经常能原文吟诵,他还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很有深度,这方面我自叹不如。对于时事政治也有独到的见解,我很喜欢和他探讨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孩子不爱吃蔬菜,他还把西游记的故事编到生活中,引导孩子好好吃饭。

问:现在对失望沮丧打分有多少呢?

答:有20分吧。

体验感受:今天借鉴群里各位老师的文章,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自动思维进行工作,发现这样思路更加清晰。

今天的自动思维是对他人的看法。深入探讨背后的中间信念,是我假设我的爱人应该是一个幽默睿智,对我包容鼓励的人,是这样一个完美爱人。结果卢先生这次的反应不符合这个假设,这让我很挫败,产生沮丧失望,是我的假设不合适,人无完人,我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卢先生也是不合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他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他,我们是平等的,尊重是相互的彼此的。

如果继续核心信念,可能背后我对自己的无能,投射到卢先生身上,希望他是全能的。

继续在实践认知行为疗法的路上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