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驿站上的明珠
古老的驿站,经过一轮又一轮岁月的洗礼,走到了今天。它经历过了清朝的覆灭,民国的军阀混战,日本帝国的入侵,直到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涅槃重生,迎来今日的新生。
从康熙年间的“奏捷之路”,到光绪年间的“黄金之路”,这条古老的驿站驿路都在各自的时代,对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发挥出了难以替代的重大作用。时光匆匆,沧海桑田,古老的中国北疆如今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条驿路,也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挥着它兴业实边的作用。
从墨尔根(今嫩江)算起,到漠河老沟,总共设立了33个驿站,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驿站,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如今再难觅旧踪。有的驿站,被改造成了护林站、管护所,承担着守护绿水青山的任务。而在这些以往的驿站中,有一个驿站因为地里位置,如今已经破茧重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老的驿站再次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下属的大型森工企业十八站林业局。
驿站中的第十八站,是墨尔根通向雅克萨中,整条驿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在1929年前,十八站的站房还在这里,是一个长约12米,宽约8米的木刻楞式站房,供来往客商、行人居住,外面还有马棚、牛栏,还有渡船一艘。只可惜该站房于民国十八年被烧毁。
十八站林业局始建于1974年,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在呼玛河下游,黑龙江南岸,东北隔着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西临塔河县,南接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7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六。成立至今,十八站林业局已经累计为国家生产商品材787.9万立方米,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十八站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名字:谭宝山站。很明显,谭宝山是一个人名。据一些史料记载,谭宝山原名谭宝善,出生于吉林梨树县。同治年间因家庭贫困离开家乡,前往黑龙江瑷珲(今黑河)谋生。他与当地鄂伦春族人经商时,以诚信著称,并娶了鄂伦春女性为妻,定居在当今十八站的地区。在1887年,吉林候补道李金镛赴漠河督办金矿时,途经十八站,当地的谭宝山热情接待了他们,并给予积极帮助,为“黄金之路”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正是因为他参与了驿站的重建,当时的佐领台吉善在地图上就以谭宝山的名字标注该站,这也是“谭宝山站”名称的由来。即使在1915年嫩漠邮路开通后,十八站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邮站而由谭宝山承包管理,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名称的沿用。如今,虽然已不再用这个称呼,但十八站林业局仍然通过古驿道博物馆和相关文化景点,通过雕塑、展陈等方式来纪念谭宝山对驿站发展做出的贡献,使其成为连接古代驿道与现代旅游的重要文化符号。
十八站林业局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黑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十多个树种;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有蓝莓、红豆、草莓等没有受到过任何污染的野生浆果以及营养丰富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蕨菜各种山产品。更有黑熊、梅花鹿、猞猁、水獭、飞龙等珍贵野生动物栖息在林间。矿产方面,现已探明的就有黄金、煤炭、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更是非常丰富。
在国家对大兴安岭实行“天保工程”,开始封山育林后,十八站林业局与时俱进,开始经济转型,由以前单一的砍伐木材变成今天的多项并举,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更是利用驿站地理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
2006年,还未彻底停伐前,十八站林业局就开始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成立十八驿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当地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出十八驿矿泉水、饮料、果酒加工等产品。该水质经过黑龙江省九零四水文地质勘察院检测,符合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属于“高锶弱碱水”,年产能达到3万吨,曾获得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在健康饮用水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粮食方面,利用“国有林场+职工参与”模式生产、加工出面粉、豆油、挂面、月饼等食品。更是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出蒲公英茶饮和桦树叶茶,销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在旅游方面,十八站林业局打造了萨满山、古驿小镇3A级景区,以及汽车驴友之家、驿站博物馆、森林版画馆等旅游坐标,提供自驾游、民俗体验等服务。更是利用这些文旅坐标,开发出“文化+赛事+景区”模式,举办摩托车越野锦标赛、鄂伦春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全国大量游客来此旅游、度假。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这些年来,十八站林业局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形成了“十八驿”品牌主导的多元产品矩阵,涵盖食品、旅游、文化、林业加工等领域,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让这个已经存在了三百多年的古老驿站,在层峦叠嶂的青山绿水间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