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第二课,说出自然环境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并能举出典型地形区。
2.根据复习课线索,阅读、讨论、交流,尝试推断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并阐述理由。
3.依据以上所学,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二、授课过程
1.复习导入,一体机展示板书
2.线索展示
通过连线巩固五带所呈现的气候特征,引出小结1:纬度位置影响气候:,纬度越高,热量接受少,气候越寒冷。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小结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也就越低.
亮点所在:学生动手制作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曲线图:引入海陆热力差异FLASH,将水比喻为伦敦,将沙比喻为莫斯科,引出温差大。
引出降水量的区别,最后用表格概括之
三、练习巩固
四、板书
五、点评与反思
胡莹校长点评:.板书有错别字,气候写成了气侯;不必过早提及中考,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样的卷子难么?”得到不难的答案后揭示秘密,这其实是一个中考题。
徐乃赛老师点评:
(一)亮点
1.形象直观,用两段视频解决两个问题: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变化;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用简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紧扣考纲,复习影响气候的成因,中考得分率较低(0.6左右),学生难以知道分角度描绘自然环境,具有真正的实效性,可以用于初三复习。
3.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即使画的不好也加深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4.关注学情,有一位学生开始回答不出来,后经过原理出示,再次邀请这位学生补充自己的答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
(二)建议
1.明确复习目标,保留主干问题:影响气候的因素,舍去枝节。让听课老师、学生都做到心中有目标。
2.讲练结合,25分钟完成课程讲授部分,留下15分钟完成练习。或边讲边练,如每呈现一个影响因素,跟上一个小练习,最后做一个综合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