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期待,到底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简单来讲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杜绝一切干扰的工作状态。我们现在可以深度工作变得很少,经常都是浮浅工作。每天干浮浅工作中的人,很难去做那些复杂的,有足够智力挑战的事情,当我们工作效率低下,不得不加班进而牺牲休息时间来做弥补。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卡尔·纽波特很用心地总结了四种模式,你只要挑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来实施就可以。
第一种深度工作模式叫做“禁欲者”的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住在自己建造的石屋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专心写作,就是这种模式。这是一种完全与世隔绝的模式。当然要过这样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在现在,估计很少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些人往往是稀世天才,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并且执着地去做一件需要特别大投入的事情,认为不应该花费时间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
有一位大师,唐纳德·克努特,他的毕生时间都用于写作一套计算机领域中的鸿篇巨著,名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他因为写了这套书,而荣获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他为了全身心的专心写作,几乎回避了一切社交活动,他连电子邮箱都不用,那么很多人想要跟他交流学术见解怎么办呢?他就让大家给他纸质的信件,由他的助理每三个月整理一次纸质信件,挑出比较重要的,才交给他过目。
当然禁欲者的深度工作模式,只适用极少数人,而第二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可能适用性就广得多,叫做“双峰”模式。
双峰模式是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两块,一块用于深度工作,一块用于深度工作之外的事情。如果你以一年为单位来划分的话,可以选择某几个月来深度工作,集中时间去学一些本领,或者攻克一些难题,其余时间做常规性的事情。当然你也可以按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来划分。比如你可以把每一个星期的周六、周日作为深度工作时间,闭门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而周一到周五呢,该上课的上课,该上班的上班,同时处理很多杂事。
双峰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很多我们确实无法摆脱某些浮浅任务,这些任务对于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是必要的,避免不了。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做一个集中处理,把浮浅任务聚拢在一起去完成,这样你就腾出了比较完整的时间来做深度工作。这样可以尽可能保证在你做深度工作的时候不会被浮浅工作所打断。
但是双峰模式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做深度工作的时间单位至少是一整天,不能再短,如果时间再短比如只给自己半天时间来深度工作,那么很可能,几小时耗完以后,你这件深度任务还没有完成,时间不够用了。
接下来是第三种深度工作的模式,节奏模式。
节奏模式说的是在每天有规律地进行深度工作,固定时间,必须非常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绝对不能分心。而其他时间可以干别的事情。也就是说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是来回切换的。
第四种模式叫记者模式。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从新闻记者那里得到启发,因为记者的工作是移动式,他需要经常跑新闻,到处出差,到处走,要接触很多人,然后还要不停地写。所以他的时间往往是很碎片式的,而且没有规律。他们具有一种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能力。可能前一分钟刚刚结束跟别人的交谈,下一分钟他就一个人坐下来开始非常认真的写东西。这种本事是需要一定的训练的。
禁欲者模式和记者模式是难度很高,需要长时间的、数年如一日的深度工作,而后者则要求时间比较短、随时可以进入状态,这些都需要比较强的意志力和个人能力才行,也需要训练才能达到。那么相对来讲,双峰模式和节奏模式,就比较容易达到一点。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方式做起。比如,假设你可以在每个星期拿出一天时间,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选择某一件需要不受干扰的事情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