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雨
今天再次阅读尹建莉老师的书——第一章第一个话题“打针有些疼”。
当我决定写读后感时,我反复读了几遍,我觉得把这个读后感题目定为《面对孩子需要打针时,你这么做》,更有吸引力,我想好了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但是我最终还是改变了我的初衷,我把题目改为:《教会孩子从容面对困难——读【“打针有些疼”】》。
尹老师在文章中讲了女儿圆圆成长过程的四件事情:
一、一岁八个月,咳嗽发烧,需要打针,尹老师的做法,令人叫绝。她和圆圆慢慢沟通,慢慢引导,她的态度一直是温和平淡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轻松的。
从尹老师和女儿的谈话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智慧。
圆圆说:“我不打针。”
尹老师停下来,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
“不舒服。”
“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
“想。”
尹老师亲亲圆圆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圆圆的病好,还能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好不了。”
圆圆从道理上接受了打针,但是她和所有孩子一样害怕:“打针疼不疼呀?”
尹老师微笑着平淡地说:“哦,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
圆圆的忧虑有所减缓。
“你觉得那天摔个屁墩儿,是疼得厉害,还是有一点点疼?”
“有一点点疼。”
“哦,打针的疼和那个疼差不多,也是有一点点。摔屁蹲儿小圆圆不哭,打针也用不着哭,是不是?”
圆圆点点头。
“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尹老师的话给了孩子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回想我儿子小时候打针,我的做法多么愚蠢!孩子不配合打针,我和他爸爸强压着他趴在我腿上,孩子声嘶力竭地哭着,我们装作没听见,我们毫不理会,尽管让医生打。
现在想来,那对儿子的伤害有多大,大人扮演了一个强盗的角色。
“如果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二、当时,圆圆做“超声雾化”的情况。
这个事例是个反例,因为尹老师当时也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疗法,她没有给孩子合适的心理预期,所以当时圆圆没有像对待打针那样从容淡定。
三、圆圆两岁半,喉头水肿,她能够在妈妈的引导下克制自己,不让自己哭闹,尤其是去医院的路上,从自行车上摔下也没有哭,“表情还是很平静”。
四、三岁前,圆圆入幼儿园体检,面对抽血化验,从容淡定,她说“哭也一样疼”。面对护士,主动说:“阿姨,我不哭”,俨然是一个“小大人”。
面对这四件事,尹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她传达出了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那就是——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恐惧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