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接到任务,写一篇关于红楼梦人物分析的报告。她搓了搓手,兴奋地打开电脑。
写红楼必须写黛玉,她先花了几天深入研究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和命运。说到性格,她觉得妙玉的精神追求也值得一写,这些小角色正好可以展现人物的多样性。话说红楼里面唯一的几个名字带“玉”的人,都是曹雪芹的心头爱,要不要展开分析一番呢?
意识到自己逐渐偏离了主题,于是她重新聚焦主角。“ 一定要写写王熙凤,她可是整部小说情节的重要纽带。” 重大情节正好能凸显人物特点,她又陷入名场面的整理和选择之中。
写到三次诗赛,她开始想象自己是大观园中的一位才女,正与一众姐妹们一起吟诗作画,那风雅风姿如梦似幻,好似身在大观园中... 诶呀,大观园只不过是整部小说的一个缩影,没谈到宁国府、荣国府的情况怎么行……
猛然惊醒时,发现时间飞逝,资料收集一堆,文章连大框架都没搭好!
每一个发现都会引发新问题,而新问题又会带来更多的新发现。如何在如此丰富的信息中做出选择,孰轻孰重,成了一个难题,好奇心令她完全沉浸在各种发现之中。
她陷入绝望,预感这篇报告,又要拖延啦 ! 天啊,为何每次都是这样!
“我 ,想 太 多 啦 ! ! !”
屏幕前的你,有没有感同身受,在内心也经常发出这样的呐喊呢?
1个主意会引发10个想法,每个想法又会衍生出10个新的主意,然后无限循环下去。也正因为如此,你的大脑一刻也不停歇,总会有新的想法和主意出现。
这是典型的多向思考者的常见现象。
什么是多向思考者?
多向思考者,灵敏的感官与神经,极易被外界环境干扰;情感非常丰富,更具同理心,导致情绪波动大;想法过多,思维活跃,大脑时常无法停歇……
《我想太多了》这本书中,作者以科学的论据为基础,详细描述多向思考者的特征,并提供了多向思考者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方法。
“多向思考者”这个词则容易被这类人接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词很准确地描述了他们不断迸发问题和想法的大脑,以及起伏波动的情绪。他们也喜欢“右脑主导者”这样的称呼,因为他们拒绝承认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他们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思维方式独特的人。
但对我们来说,与其站队自己是“多向思考者”还是“常规思考者”,更简单有用的方式是判断自己是左脑主导还是右脑主导?了解自己,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01 你是左脑主导还是右脑主导?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大脑是由两个半球组成的,它们仅通过胼胝体相互关联。大脑的左右半球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通常与逻辑、顺序、分析和语言能力相关,而右半球则与直觉、创造力、整体感知和空间能力相关。
所以人类的大脑都是不同的,思考和反应的方式也分为两种:左脑主导者和右脑主导者。
比如这张图,有人第一眼直接看到的是线条和数字,偏向左脑主导者。
有人看到的是一张脸,继而描述脸上的表情,传递出来的感受等,能生发出很多表达,则属于右脑主导。
文章开头饱受各种活跃想法困扰小文,就是偏向右脑主导者的思维。
左脑主导者善于进行线性思考,做事情有条理,擅长口语表达及数字计算。他们知道如何对事物进行命名和描述,也熟悉运算的规则。由于他们擅长分析,因此他们能将整件事分割开来,再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去处理。也有人说左脑主导者擅长识别符号、精于抽象思考且具有理性与逻辑性。
右脑主导者是活在当下的。他们相信自己的感官接收的信息、自己的直觉与本能。他们倾向于从整体上感知事物,利用微不足道的细节还原整体。他们的树状思维非常发达,这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解决方案。右脑主导者是感性的、情绪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是非理性的。
右脑主导有很多好处。
首先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创造性思考,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知如何就突然出现了。依靠直觉能快速做出决策,在面对变化能灵活调整思考方式。右脑主导者更擅长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很多艺术家都是右脑主导,表现出更高的天赋和创造力。
但是,右脑主导也会有很多困扰。
左脑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分类、标记和排序,以便理清脉络。右脑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对所有信息给予同等的重视,通过联想而不是分类或分组将它们关联起来。因此大脑中常常是一团乱麻,思维往往混乱无序,信息过载无从梳理。
02 如何整理信息和想法
右脑主导者若能学会如何优化思维方式,把信息和想法整理得井井有条,会更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树状思维,发挥超乎想象的魔力。书中介绍两个方法。
方法一:用思维导图辅助思考
思维导图对右脑主导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它支持发散性思维,让复杂的想法都能够通过导图得到展现。思维导图的图像视觉化更有助于右脑主导者发挥其视觉感知和直觉优势。
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首先,在纸张中心确定一个清晰的中心主题,这将作为导图的核心。接着,围绕中心主题绘制主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主要概念或类别。使用关键词或短语而非长句,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信息。在主分支下,根据需要添加子分支,进一步细化和扩展概念。利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主题或层次,同时使用图像、符号或图标增强可视化效果。保持导图布局清晰、有序,避免过度拥挤。在绘制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创造性,允许导图随着思考的深入而自然发展。
举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使用例子(来自《画出你的答案》):
在是否考研这个重大决定前,作者用导图来梳理想法:
第一步,纸张中心列主题:工作还是考研?
第二步,列出做这个决定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把这些因素逐个写到思维导图的第一层主干:知识与技能、社会经验、成本、未来职业走向、环境、出国机会、生活方式。
第三步,继续发散,用关键词描述每种选择在这种因素下的利弊,放在二级三级支干上。
最后把每个选项所得的分数相加,得出最终的答案。“考研”共得了14分,“工作”共得了21分。其实内心的想法,更倾向于工作。
简单的写写画画,让脑中拥堵的想法像树枝上的叶子一样找到合适的位置,一个决定就有了方向。
方法二:用逻辑分层整理想法
右脑主导者很难对想法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分层,对他们而言,所有事情都同等重要。逻辑分层能让我们通过保持想法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来梳理想法,同时将接收到的信息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具体看图↓
假如你为了照顾孩子,选择做一位家庭主妇,每天睁眼醒来后就有一堆事情要做,同时又要忙自己小事业:支付账单、孩子学校的家庭作业、更新个人自媒体号、准备晚餐、去健身房,以及为即将到来的线上会议做准备…… 一想起这一大堆事情,就很烦躁。
使用逻辑分层方法思考,有助于梳理任务。
环境层:考虑一天的时间限制、家庭成员的日程安排和可用资源。
行为层:确定一天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活动。
能力层:评估自己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以及可能需要的外部帮助或工具。
价值观层:明确哪些任务与你的个人价值观和家庭责任相符合,如家庭、健康、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身份层:思考你作为自由职业者、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对你的期望。
灵性/愿景层:构想你理想中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样子,以及你希望实现的生活方式。
根据有序思考,做出合理安排,找到秩序,平复情绪。
这个例子展示了逻辑分层如何帮助右脑导向者在繁忙的日程中找到秩序,确保每个任务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同时保持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愿景的一致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和谐。
以上,介绍了两种方法,用思维导图来捕捉那些飘逸的想法,用逻辑分层来构建我们的思维框架,快速完成任务,做出决策,不再混乱,拖延,甚至放弃。
对于小文这样的右脑导向者来说,思维的混乱和过多的想法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它们只是我们丰富内心世界的一部分,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理解。无限的创造力和深刻的直觉力都是我们独特的天赋。赋以一些思维整理工具,右脑主导者就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拥有化混乱为奇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