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同学当时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我当时很不理解哲学是什么?还在背后说考上那个能做什么工作呢?现在看了《哲学的慰藉》后才明白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原文96页)。
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德波顿,他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这本书他用文笔笔法写哲学,为什么在漫长的哲学史上选取几个人呢?作者说就是因为这几个人能读懂令他喜欢,也就是说他认为哲学家的伟大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能与常人对话 所以,看这本书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写的特别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他让哲学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书共六个章节: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苏格拉底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伊壁鸠鲁
对受挫折的慰藉——塞内加
对缺陷的慰藉——蒙田
对伤心的慰藉——叔本华
困难中的慰藉——尼采
第一章节,“对与世不和的慰藉”
作者讲述了苏格拉底被世人误解,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告诉我们如何独立思考。作者用陶器进行类比,说到“不幸的是,与陶器不同,思想产品的优劣极难一眼就分辨出来,分辨哪一件陶器是醉汉做的,哪一件是清醒的工匠做的并不难。”(原文34)
500名陪审员,220人决定苏格拉底无罪,280人认为有罪,苏格拉底泰然自若,平静地接过毒酒,在场的朋友几度不能自持。苏格拉底的遭遇给我们的启示良多: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原文39)。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原文37)
第二章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本章节伊壁鸠鲁谈到友谊和金钱和快乐的真谛让人印象深刻。
伊壁鸠鲁开的需求清单:
1.友谊
伊壁鸠鲁说,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父母一样。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
2.自由
伊壁鸠鲁和同道为了避免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其喜怒无常的屈辱,辞去了工作,用简朴换取独立,开始了称之为公社的生活。
3.思想
伊壁鸠鲁特别关切同他的朋友们一道分析他们有金钱,疾病,死亡和鬼神引起的焦虑。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宴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
凡不能满足于少量物资的人,永远不会满足。这个有点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就足够。前些年,我也是沉浸在购买漂亮的衣服,或者是想把自己的阳台房间装修的更加漂亮,但现在有锦上添花,没有也可以,我依然能够享受在当下能够所做的事情上。焦虑和匮乏感减少了许多,整个人也轻松不少。
所以快乐的真谛在于拥有相知的伙伴,而不是华丽的外在。很庆幸在迈向生命终点的路上,有几个相知的伙伴,相互确认,拥抱彼此。
第三章 对挫折的慰藉
罗马皇帝的老师,哲学家塞内加被许多罗马人不理解,因为他在40岁出头通过政治生涯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他可以购置别墅和农场。他却说,不要阻止哲学家致富,没有人判定智慧必然贫穷。
尼禄是一个残暴令人发指的皇帝,塞内加两次请辞并未成功,逃到乡下,那三年他从观察大自然的现象中得到极大的宽慰,冰川、火山、地震、龙卷风都是令人敬畏的象征,凡是你不能改变的,最好忍受下来。
三年后被皇帝百人大队逼死,他顺从地跟着车子走,对他的泣不成声的夫人保丽娜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现在我能理解我的同学为什么选择哲学,很期待能再次碰到他,聊聊天,问问他所理解的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和塞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