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孔夫子观察人的方法: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安于什么?如此般观察,这人再向何处藏匿呢?
以三大底限行业:教师、医生、司法者为例,观察他们如今各自的目的都是什么,安于什么样的生活,这个社会的情况就显现了,掩盖无用。
看一个事业型女人,养家糊口还是追求个人价值?安于高收入还是安于自给自足的安全感或是碰巧有份喜爱的职业?看一个回归家庭的女人,懒得工作还是服务家庭?惴惴不安还是淡然静泊?
看一个认真学习的小朋友,努力的目的是好成绩还是惧怕家长老师的威严?安于得高分还是安于不让家长失望还是安于对知识的喜爱?
看一个人,最终看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孔夫子不看人的职业、收入、兴趣、交际、成就等等,而是直指人心。人心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行为。
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視、觀、察:此三字有淺深之次序。視從一節看,觀從大體看,察從細微處看。(钱穆《论语新解》)
曾国藩说:“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
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昺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学见解,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者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南怀谨《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