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描写的要旨
叶老在这一章中提出,做好文章的描写必须抓住一个核心点,那就是“扼住自己心中的印象”。
在这句话中,这个“扼”字用得非常形象贴切,有“用力、控制、抓住”的涵义。叶老把描写比做画画,画家所关注的条件,需要精心安排的东西,写作的人同样需要精心,比如色彩、光线、物体的隐现、疏密等等。画画需要临摹,而写作很多时候却不能,景物或者心里感受可能稍纵即逝,那么更需要作者牢牢地抓住印象,仔细地观察其中的要素,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文字表述出来。
那么,我们扼住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一定是来自于自己头脑中的印象,而不是别人的。素材一定是来自于亲身经历后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也就是说要写好文章,必须有生活实践做基础。现实生活是极其丰富的,我们一定要向生活学习,而不是背诵其他人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无论写得多么美妙,都不及真实经历的千万分之一,否则最终也只能落得个照搬照抄。
我联想到一位导演,她在谈如何写作时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用导演的思维去写文章,即要有画面感和角色感。她举了一个例子:
职场上两个性格不同的人邀请同事吃饭。表达如下:
其中一个性格谨慎、温柔委婉的人会这么表达:“小王,你明天下班后有安排吗?我想请你吃个饭,能否赏光?”
而另一个性格直率,又有主见的人会这样表达:“小王,明天晚上一起吃饭,别安排事情啊,我请!”
同样一句话,两个人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立刻显露出来,而且对比鲜明,画面感十足。
这种从导演的视角看待写作,和叶老提出来“扼住一个印象来写”如出一辙,都是锁定一个突出特性的画面和场景,然后紧紧围绕这个特征去写,这样才能让读者感知到想表达的东西。
另外,体现印象最好的方式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描写。例如:“车外整天的秋雨,靠窗望见许多圆笠”就是直接的印象,如果写成“望见很多带着圆笠的人”,则不足以表现当时的印象。也就是说,印象越直接越好,没有经过头脑的判断和加工,让人更有一种冲击感。再如,描写车子在路上疾驰,往往说:“山峰和树木迎面扑来”,而不是写成“自己向着树木和山峰而去”。
02 描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纽带
描写的过程对于作者,是把所知所感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中。对于读者,可以真切了知作者所知,如实感受作者所感,没有误会、晦昧的缺憾。
描写是记叙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详密和生动的特点。叶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来定义描写,与其说定义,倒更像是个标准。一个好的描写是要把作者要表达的那个画面“密合且活跃”地展现出来,我理解的密合就是画面中的各个要素要彼此协调,特点突出,相互映衬,而活跃则体现立体感、灵动性,前者需要很强的感知力,而后者则需要良好的文字功底去展现。
从读者的角度去评价描写的好坏,就是能否让读者从知性上感到真切,从感性上觉得身临其境,这无疑对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作者头脑中的印象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感受。描写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用文字记录画面的特征,调动读者头脑中的印象,进而触发读者的感受,然后两者形成共鸣。
从读者和作者两者关系去看,描写的作用像是一部相机,作者拍下来,然后拿给读者去看,而这个过程就是“扼住某个印象”,然后聚焦,把那个最能打动读者并最具代表性的“印象”,记录得足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