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高盛元的《诗的味道》。
聊苏轼的词,我们就必须先聊一聊苏轼的经历。
苏轼的父亲是苏洵,苏洵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好好读书,直到他27岁那年,他才下定决心读书,想考个功名,同时他也开始注重对自己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教育,后来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去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和苏辙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苏轼,还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称赞,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啊,所以这个时候的苏轼真的是意气风发,怎么看苏轼的未来都是一片光明的,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推行变法,虽然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再加上王安石为了确保变法的顺利进行用人不察,导致很多支持变法的小人也被重用,那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也被王安石排挤,很不幸,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苏轼看到了新法的种种弊端,并且提了出来,结果他自然而然就被划为旧党,受到了新党的排挤。苏轼一看,自己人微言轻,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可能会受到迫害,所以苏轼自己申请外放,朝廷当然同意,所以苏轼就来到了杭州当官,后来又去了密州,上期节目我们讲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在密州的时候写的,可是苏轼没有想到,即便他已经调到地方任职了,他还是没能躲过新党对他的迫害。
公元1079年的一天,刚调任到湖州不久的苏轼收到了一封急信。来信的人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说:“兄被小人污蔑,朝廷已派钦差赶赴湖州捉拿兄长,兄暂放宽心,且看事态发展。”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苏轼刚到湖州的时候写过一篇《湖州谢上表》。这个其实是惯例,宋朝的官员每到一个地方上任,都要给皇帝写一篇《谢上表》,表示感谢皇帝封他到一个地方做官,可是苏轼在这篇《湖州谢上表》中对变法发了一些牢骚,这可就被新党抓住了把柄,他们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包藏祸心。为了进一步迫害苏轼,他们又去翻查苏轼的诗集,从中挑出隐含讥讽新法之意的句子,于是,皇帝就派钦差来抓苏轼入京。
这从天而降的灾祸让苏轼彻底懵了,在被押解入京的途中,他对未来十分悲观,他觉得这一次不仅自己会被判很重的罪,可能连家人都会受连累,他甚至想投湖自杀,但由于看守太严没能成功。
到了京城之后,苏轼被关在了御史台的大牢中,御史台的四周遍植柏树,树上终年栖居着许多乌鸦,所以又被称为“乌台”,这场大案后来就被我们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到了十分密集的审讯,这对他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折磨,以至于他觉得自己是难逃一死了,不过还好,朝中有很多人都在给他说话,其中甚至包括了他的政敌王安石,最终皇帝还是饶了他一命,把他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到了黄州之后,苏轼才发现,自己这个官跟没有差不多,他没有编制,只有微薄的俸禄,没有上班的权利,而且还不能离开这里,他没有官舍居住,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定慧院”,就在这个时候,苏轼写下了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云: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得真的是寒气逼人。“缺月挂疏桐”,残月斜挂在稀疏的桐树梢上,一上来就是很冷清的气氛。
“漏断人初静”,什么叫“漏断”呢?
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人在铜壶下面凿一个小孔,里面放一支有刻度的铜箭,再放上水。水一点一点从壶里漏出来,铜箭上的刻度也会慢慢浮现。古人根据露出的刻度就能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漏断,是说铜壶里的水滴完,夜已经很深了。周围静悄悄的。
既然夜已经深了,按理说就该睡觉了,可是苏轼睡不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一个人,在夜里走来走去。但他也不是完全孤独,他还有个伴,有一只鸟和他一样,飞来飞去不睡觉。
当然了,现实中未必有这么一只鸟,也许这只鸟就是苏轼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只是把自己的心事寄托在这只鸟身上。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苏轼写这个鸟心里有恨,有不甘,有遗憾,但是却没人知道。可是我们知道,一只鸟哪有这些情绪,苏轼这就是在写他自己。
这只孤鸿其实就是苏轼的一个影子,是他的另外一个化身。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只鸟是很有态度的,飞过了一棵又一棵的树,但就是不停,都没看上,没有哪一根树枝是值得自己留下的。它的姿态很高傲。所以你会发现这只鸟的身上有一种不屈服,不合作,不投降,这哪里是在写鸟啊,这就是苏轼自己啊。
我就想起《庄子》里面一个故事,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他是魏国的宰相,有一次,庄子去魏国看他,庄子还没来,就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是要取代他魏国宰相的位置,这可把惠施吓坏了,于是他下令全国搜捕庄子!
结果三天过去了,谁也没抓到庄子。
就在这个时候,庄子出现在了惠施的面前。
庄子说:都是朋友,你这是干吗?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这鸟可高傲了。你没见过吧?
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停下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喝。可现在有一只猫头鹰,不知道从哪儿抓来一只死老鼠。它特别怕鹓鶵来抢它的死老鼠,于是故意发出一种比较吓人的声音,想要把鹓鶵吓走。那么,你现在是想拿着你的魏国来吓唬我吗?
我想,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一定是想起了《庄子》里面的这个故事,他喜欢那种“非梧桐不止”的气度,但苏轼似乎更孤独一些,鹓鶵毕竟还会在梧桐树上休息一下。但苏轼一开始说“缺月挂疏桐”,可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
看来他连梧桐树的面子也不给。
后来苏轼的很多家人都来投奔他,所以他就不能继续在旧庙里面住了,他就带着一家子人搬到了一座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在这里,苏轼写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云: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一开始说“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里提到了东坡,东坡是哪儿呢?东坡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东边的坡地,是苏轼为了改善生活,自己开垦的一块土地,然后他就想起了当年白居易被贬到忠州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忠州城外的东坡,而且后来白居易可是回到了长安,还升了官,所以苏轼自称“东坡居士”,也是在向白居易致敬,他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白居易一样,回到都城,在更高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在东坡干农活的同时,还在这里盖了几间房子,房子盖好之后,刚好迎来了一场雪,所以他就把这里叫“东坡雪堂”,平时经常住在这儿。
他还有一个住的地方,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临皋亭,他的家人都在这里。这首词的题目是“夜归临皋”,也就是说他先是在东坡这儿喝了酒,喝完之后回到了临皋亭的家。
苏轼说自己“醒复醉”,一个人喝酒,醉倒之后醒过来了,又接着喝,继续把自己灌醉。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喝酒?因为有些事不喝酒就没法面对了。
苏轼这个时候都快五十了,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虽然没有被判处死刑,可是被贬到这里,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而且看不到任何希望,你说还能怎么办?现实已经如此残酷,他很难去面对,只有选择逃避,所以他就想把自己灌醉。
“归来仿佛三更”,回到家,都半夜了。半醉半醒的,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整个人估计是迷糊的,所以是“仿佛”。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家里的人早都睡着了,所以苏轼反复地敲门他们根本听不见,自然也不会给苏轼开门。现在你能感受到苏轼那个时候的心情吗?之前我就说了,因为苏轼是作为一个罪犯被贬谪到这里的,所以他在这里是很孤独的,没有人愿意跟他接近,可是现在,他连家也回不去了。他成了一个被家拒之门外的人,所以这个时候,苏轼的那种孤独感其实是更深了!
我们能感觉到,当他写“家童鼻息已雷鸣”的时候,他心里有种羡慕。他羡慕小童能无忧无虑地睡觉,能睡得鼾声如雷,能睡得不省人事。
但他心里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事。
既然没人开门,苏轼就只好走到江边,靠在他的竹杖上,听江水在夜里流过。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世界上好像就只剩他一个人了,他一个人面对着一条江,他一个人在听着这个世界上面仅有的声音,也就是江水流动的声音,其实也是时间流淌过的声音,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体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拥有的自由其实非常有限,我们常常无法掌控自己。
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肉体。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今天不想生病就不生病了,今天不想肚子饿就不饿了。
我们也很难掌控自己的意识。有些事情我们明明不想去想,但它却总在我们脑子里出现。
所以苏轼有这样的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不想去追逐尘世中的名利了,那些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实在太让人苦心劳神了,可有些事不是想忘就能忘的。
当然,更大的悲哀不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而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前面说了,苏轼年轻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少年天才,万众偶像啊,当时不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觉得他将来前途无量,可是谁能想到,四十多岁的苏轼竟然因为自己的诗文而获罪,最后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况,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出现各种意外,我们人生中经历的事情,很多都不会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去发展,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就算有心要去改善这一切,也会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是的,我们这一生能够拥有的自由其实非常有限。
就像歌里唱的:“多么痛的领悟。”我想苏轼到了黄州之后,他才真正领悟到,这个世界上,原来不是所有的话都能讲,因为你一旦说出来了,你就要为你说的话负责,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因为你说的每句话,你写的每一句诗,都可以被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你的罪证,哪怕他们解读出来的东西和你的原意并不相干,而只要他们开了这个头,事情的走向就将不受任何人控制,就像马东说的那样:“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夜阑风静縠纹平”,夜已经很深了,天都快亮了,水面像镜子一样,没有什么波纹。水面上无风无浪,可苏轼的心里却并不平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说算了吧,不如驾着一叶扁舟,去江海上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我就想起《论语》里面,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就是说,既然我的理想实现不了,那不如坐着竹筏,去大海上漂荡吧。
对,即便是一把年纪都在周游列国寻找机会的孔子,也曾经有过这样灰心丧气的时候,我想苏轼在写最后这两句词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到当年的孔子吧,他们都想抛弃这个世界,他们都拒绝了这个世界,他们想说算了吧,还是离开这个令人伤心的世界,去到海上吧,这是彻底对这个世界灰心了,所以想自我放逐!
但苏轼并没有这么消沉下去,接下来我们看他的这首《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有一个小序,在小序中,苏轼给我们讲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那是元丰五年的3月7日。在春天,苏轼和几个朋友出门踏青,结果走在半路上,下起了雨,可那些拿着雨具的人早早地走到前面去了,苏轼他们这些落在后面的可什么雨具都没有,然后他们就东躲西藏,狼狈不堪,唯独苏轼特别淡定,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惊慌,去寻找地方躲雨,而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在雨中行走,后来天晴了,苏轼就写了这么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就是写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这个雨来的很突然,而且很大,以至于他们能够清楚地听到雨滴滴答答敲击着竹叶。
可是苏轼说,不要听雨打竹叶的声音。为什么不要听呢?
因为如果你只听见风雨的声音,你就听不到生命里其他的声音了。
所以这首词从一开始,苏轼写的就不只是雨本身,写的也不只是今天这件事。
他其实是借着这场雨,在写整个人生。
风雨往往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时候突然就来了。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走,然后心就乱掉了,脚步也乱掉了,就开始东奔西跑,开始瞎走,就像苏轼的那些朋友一样。
可是苏轼说,不要惊慌,即便被淋湿了又能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为什么不能像之前一样,慢慢走,而且是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慢慢走?
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生命态度,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们的生命里突然降下一场大雨,我们还有没有心情唱歌?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的人骑着马,很快就跑远了,有的人只有一根竹杖,只有一双破草鞋,可是后者不见得就不如前者轻松。
“谁怕?”苏轼用这两个字提醒我们,生活中,我们需要勇敢一点,我们也许也会遇到拿着雨具的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也都跑了,只剩下自己的这种情况,可是生命中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只能一个人去面对,也许是孤独了点,但是我们逃避不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任”字里有一种很轻蔑的态度。
苏轼的意思是:无所谓啊,要下雨就下好了,下次再这样不打声招呼就下雨,我也还是这样,唱着歌慢慢走。你拿我怎样?这就是上片,我们能看到,面对生活中的这些风雨,苏轼已经可以做到泰然处之了,很明显,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从之前的消沉中走出来了。我们再看下片。
下片一上来说“料峭春风吹酒醒”,他刚才喝了点酒,现在风一吹,酒醒了。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虽说春风让刚刚酒醒的苏轼感到了一丝寒意,但是很快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生活又恢复到原来的节奏,一切安然无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刚下了一场让我们猝不及防的雨,现在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阳光降临了,但苏轼提醒我们,在下雨的时候你不需要那么狼狈,那么慌张,在阳光降临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多么喜悦,因为当你走完一段路,回过头,会发现这条路上并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风雨不是我们要克服的困境,阳光也不是我们要期待的结局。
这条路只是这条路。
人生可能只是需要学会一个人,从容地走完这条路。仅此而已。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定风波》,一般来说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你会发现,这首词的内容可和词牌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定风波,真正要安定的,不是我们遭遇到的外界的风波。风波是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控制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飞来横祸砸在我们头上。
我们能安定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波澜不惊。
好,苏轼的词我们就聊到这里,这段时间,我通过高盛元的《诗的味道》这本书,集中给你分享了很多诗词,我尽我所能把我从中获得的感悟都分享给了你,希望你能够有所收获,我们周六复盘见!
本期书单:
1.《诗的味道》,高盛元著;
2.《赏词如风》,王立群著;
3.《苏轼词选》,刘石评注;
4.《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大老振著;
5.《跨山海》,《千古风流人物》项目组著;
6.《道是无情却有情》,郦波著;
7.《杨雨说词》,杨雨著;
8.《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