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前,还不知道自行车有单车这个雅名,听起来是那么浪漫、文雅,闭上眼就能想象着爱情小说里男孩骑着它载着女孩从诗意田园的风景穿过的画面。
但我似乎还是喜欢称呼它为自行车,源自这种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朴素亲切之感,换种说法,就是接地气。
我总是这样说道,到现在为止,唯一我自以为最自豪和骄傲的事是我独自一人学会了骑自行车,而且只用 了四五个小时。也许人生来就有某种虚荣,我老是问身边的亲朋好友:你会骑自行车吗?是不是自己学的?用了多长时间?本想借此炫耀一番,没想到有人却答道:那算什么,我二年级就会骑了,只用了两三个小时。我顿时就冰到了极点,心里琢磨着我学车那会儿都上五六年级了。于是我笑眯眯地赞扬:你真行!可能是我高估了学车的难度,以为那是一件得用多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
从初中开始骑车上下学到高中毕业,恍惚间已走过了六年。六年,二十四个季节,七十二个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烈日炎炎。六年,世间变化了多少;六年,有多少人的人生发生了转变,我只知道,六年,会让你对某段时光的记忆永垂不朽。
骑车的时候,我喜欢风从耳边划过头发飞扬的感觉,挺凉爽的。在路上,碰到同学我总是慷慨地捎上他们一程,当然只是指女生。记得有次我载了个女生,下车后,她竟说:不错哦!车技挺好的。我立马就笑了起来,一脸阳光。这是我听过的最好最朴素的赞美。
如果碰上男同学,我则会微笑着叫下他的名字,然后继续我的路。可是,有一回,那个我经常跟他打招呼的男生不知是开玩笑还是心血来潮,待我打完招呼,经过他身边时,他突然地坐上了我的后座,让我着实吓了一跳,我赶紧说:快下来,我妈看见了。他连忙跳了下来,我则一个劲儿往前骑。
那时的我,拘于保守,对这样的情景有些措手不及,随口便脱出一个理由来。其实那会儿我妈在家里,大中午的不会在街上出现。我只是害怕那些在街边居住的或是开便利店、小吃店的叔叔阿姨们。大家都一个街道的,进进出出都比较熟,要是他们看见了,没准哪天对我妈七嘴八舌的,没事儿也得说出个事儿来。妈妈向来对这样的事比较敏感,就连我在网上跟别人聊天,她也凑过来插一句:是男的还是女的?我都有点喘不过气了。
除了上下学,很多琐事我似乎也包了,都依托我骑车快速又灵活。偶尔厨房里做饭,发现盐不够了,醋用完了,我就派上用场了,刷的一声骑出去,唰的一声又回来了,撒上盐,浇上醋,菜刚刚好;有时亲戚家的小弟小妹们过来玩,到了回家的点儿,我就负责把他们送回去,安全又放心;朋友要来家里玩,却不知道具体地址,叫她在某地等着,我便骑着车把她载了过来;侄儿淘气哭了,为了哄他,我带着他在院子里兜圈,一会儿他就笑呵呵的。
然而,时至今日,已步入大学生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有大把的时间和闲情逸致骑着车去疯,去闹。上学时急匆匆骑去学校怕迟到,放学时匆忙忙骑回家怕饿着,周末就闲游瞎逛。大学以后,接触最多的是公交车,我又是一个极度晕车的人,十次有七次吐得死去活来,像是下了地狱一般。这就更令我喜欢自行车,怀念着那段青春岁月。
学校没有想象那么大,也不解风情,所以不能像其它学校一样有成排的自行车可以租用。但还是偶尔看见有人骑车,他们穿过我的身旁,伴着欢乐的笑声,风把衣角吹得鼓鼓的,像面旗子在不停飘扬,很是潇洒帅气,如当初的我那般。
望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突然我就笑了。低头发现我是一个正在用脚行走的人,当年的我骑着车看着路边迈着沉重步伐的人是多么得意自在。现在明白,得意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离你而去,像泰戈尔说的:没有人永远活着,没用东西可以经久。而成长总伴随着告别,告别了玩具,告别了童年,现在要告别自行车,告别那段时光。
在那段时光里,我一直沿着那一贯熟悉的街道,与来来往往中,在清晨,沐浴着朝阳骑车走过安静温馨的楼房,在傍晚,伴着缤纷的晚霞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着简单生活的淳朴美好。虽有疼痛,虽有艰辛,却依然成为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