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日前制定丽水方言传承计划,提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方言教学。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质疑,推广普通话这么多年,又来引入方言,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方言教学会不会让语文教育“失焦”,挤压普通话的推广空间?不通方言的外地语文老师会不会面临失业风险?面对“十里不同音”的窘境,教学时要用哪一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方言很“土”,从小就教孩子说普通话;学校也视方言如“洪水猛兽”,“请说普通话”的标语俯拾皆是。渐渐地,一个又一个方言走进“死亡名录”。
须知,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值得保护和传承。著名语言学家钱乃荣先生曾说:“方言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了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我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中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例如,《楚辞》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叙写当地山川人情;电影《1942》的河南方言原汁原味,被誉为“点睛之笔”;苏州评弹采用苏州方言徒口讲说,婉转动听;华阴老腔承载古朴苍凉的河岳文化,是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目前,保护方言虽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但相关举措仍然以学术研究为主。应该明确,方言不但是文化遗产,还是当代人民的宝贵财富;方言保护不应只是“计划”“项目”“工程”,更应融入每一个人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在语文教学中,方言是不可忽视的“养分”。今年3月份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换言之,语言教学的关键应在于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更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沃土”,以适当的方言引入为“养分”。有时,把课本中的人物对话、诗歌等内容用方言来朗读,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加深对其传统文化的理解。
此外,方言教学并不意味着强制推广方言。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出的“提倡方言教学”,一方面是在丽水乡土教材《浙江绿谷》中把“处州方言文化”纳入其中,学生有选择是否学习乡土文化课程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提倡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入方言,当然也可以将普通话“一教到底”。既不要求外地学生学习当地方言,也不强求外地老师教授方言课程,因此并不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十里不同音”的现状的确会降低方言教学的可操作性,相关教学资源的投入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提倡方言教学”将收获多大的实效仍有待时间的检验。但重要的是,方言走进课堂,已经走出了方言保护的“一大步”。
文/彭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