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今天先撤掉一篇写了好几天的艺考杂文
抑郁症这个话题我一直在线下会跟学生有所提及
很久之前的一篇文也简单的提到过
我没有公开、深入的聊是因为
我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发言权
其实今天对于雪莉
实话说我对她的了解
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人
这篇推文重点不是雪莉
我只想把我聊过、想过的一些东西公开出来
1.
百度百科已经把死者的个人资料黑白处理了
一点开还有点悲恸
我一直以来也不喜欢复制粘贴百度百科来填充字数
(点名某大V一篇推文百度百科占全文2/3也好意思发出来)
相比较我这个95后老年人
关注我的年轻人应该要比我对逝者熟悉的多
我就不再多费口舌多做介绍了
2.
促使我改发推文的
是这样一条微博评论
从90后最熟悉的QQ空间伊始
就总会在某天某个时刻看到一条“悲情”的“讣告”
发表的人还一定会配上动情的表情包和激昂的文字
似乎要冲上天堂去跟上帝讨个公道
年少的我们生怕自己因为逼格不够而被嘲笑
纷纷点赞转发
现在微博下被🔝的那条评论
不禁让我联想到
前几天沸沸扬扬的莫雷事件和被千夫所指的NBA总裁萧华
会不会在未来入殓之时
我们的朋友圈也会窜出来一堆人开始缅怀?
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可能
在市场主导的经济体下
总有最聪明的一小撮人
知道把流量引到哪里最赚钱
“即使昨天我们还责令他道歉
明天他死了
我们一样要在朋友圈装个💯的逼。”
不好意思跑题了
可是
在流量和名人身后
还有多少人在地狱门口排着队、饱受心理疾病摧残
完了连进棺材
都无人问津。
3.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抑郁症有60万人,全球有近3亿人有心理疾病
为什么不完全统计?
因为被统计到的都是还活着的抑郁症患者
有多少抑郁症患者似乎“没资格”说自己得病了?
某武姓著名心理学家在一篇推文开头写了这么一句话:
昨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想跟大家聊聊近年开始逐渐被大众所关注的一种精神疾病——抑郁症。
不是杠,只是这句话的用词有点太...
怎么说呢。太理想化了。
“...逐渐被大众所关注...”
此“大众”是德国的那个大众
还是super一线城市的大众?
这么说吧
二三线城市70后80后为人父母的长辈
大多对于抑郁症的看法还仅限于“矫情”二字
基本还停留在“抑郁情绪可以靠自我调整来克服”这样的阶段
我这么说不是在diss武老师
而是我们很多时候看待问题真的太过理想化了
心理健康学的推行
真的,任重而道远
4.
我作为一名教艺术的老师
接触到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问题”群体
文化生和艺术生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在这篇推文中我不多做赘述
在我的所观察的范围内,艺术生似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而在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真实的“患者”,极其善于伪装自己的情绪
我在自己的学生群里说过一次:
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患者,他们只会在背地里默默的舔舐伤口,因为无法跟自己和解,致使他们更不愿意让苦痛影响到身边人
(两名深夜病友在互相舔舐伤口)
5.
雪莉的离世
我觉得应该给世人一个警醒
名人离世,有热搜,微博,公众号各大自媒体平台去深度关注,去分析,去探讨
甚至可以说,如果早一点有人觉察到雪莉的心理健康,这个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可是普通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我在知乎里看到过据说真实的事儿
好像是“人可以有多无知”这样一个问题下的
说一个农村小孩
考上市重点高中以后面对和城市小孩的种种差距
开始出现心理问题
后来,他承受不了开始求助的时候
妈妈、奶奶给的回应很惊悚:
“你就是不想学习罢了,编这些理由干什么。”
七大姑八大姨也在旁边帮衬:
“小孩子嘛,就是吃不了苦,别理他,过段时间就好了。”
最终他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警方介入调查的时候,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日记本
这孩子在日记里求援了快一年了
没人搭理他。可以说是无人问津。
事情传到村子里,奶奶受不了打击步了孙子后尘,妈妈因为儿子自杀成了村里笑柄,父亲外出打工一直联系不上
最后七大姑八大姨们分了这孩子家的房子和一亩三分地。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