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笑来老师开始讲新课了,这次是有关教育的,主题为《好的家庭教育》,副标题是:理性构建高净值家庭。
这个课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念(6个基础观念);第二部分是理论,是有关基础观念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心态,3个心里状态,也就是心力,持续的动力;第四部分是行动。
这次也是内容+社群的运营模式,可以很好的旁观一个产品的运营及迭代,是非常棒的机会,让我亲身经历与学习。
接下来是第一部分的第一个观念:尊重产权
在第一部分中要分别讨论六个基础观念,这是任何心态健全的个体理论上都应该拥有,且理论上无论是谁都可以习得、养成的基础观念,每一个都至关重要,每一个都必不可少,并且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第一个观念:尊重产权。人们普遍忽视经济能力的教育和学习,看起来不太相关,但很可能因为赚钱真的太难了吧!人们不仅忽视经济能力的教育与学习,甚至还会反过来妖魔化它,好要向自己、向家人、向孩子灌输。
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或者观念,是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其实也是一种妖魔化,只不过是粉饰过自己之后对经济能力的妖魔化,这句话和“你有钱了不起啊!”事实上没有区别,上个世纪90时代的时候,作有王朔给这句话补上了一日句“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瞬间,很多人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事实上金钱从来都不是万能的,但王朔补上的后半句,的确才是真相,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一样,从生到死都是消费动物,我们每天要吃喝拉撒睡,不要误以为有吃的有喝的就够了。这里面睡是很贵的,甚至是最贵的,它需要一个好房子,不是吗?
不要误以为拉撒是不花钱的,下水排污是现代化城市市政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很贵的,与交通一样是需要财政支持才能良好运转的,另外,衣食住行,哪一个不需要花钱呢?
所以,首先不要妖魔化经济能力,也许那么做,是贫困反向限制认知,但更重要的是,如果那么做,只能让一个人终生贫困,一个细微的重点,我们崇尚的不应该是钱本身,而应该是经济能力。
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微妙的例子,用来说明一个人脑子里的概念是否清晰有多么的重要,并且对自己的影响是多么的大,钱和赚钱或者赚钱能力不一样,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基于种种原因不自觉地鄙视钱,还鄙视赚钱,甚至鄙视有钱人,又鄙视资本家,甚至鄙视经济社会。
小孩子得观念总体上都是家长灌输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说过的话里毒性最大的是这样一句话,“将来我们这一切,都是你的”,或者说“等我死了,这些不都是你的吗?”
作者的父母从来没有对作者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他们并不富有,没有什么值得留下来给子女的,但,即便他们很穷,也说过骨子里同样逻辑的话,“我们这呢拼命为啥啊!不都是为了你吗?”
于是从一开始就错了,一个正常的人一开始就应该有正确的产权观念,什么是产权观念?很简单,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是我的我要且我要保护,不是我的我不要,不能去争、不能去抢、不能去骗、不能去偷、不能去骗。
等成年之后,“不是我的,我不要”,这样简单的一个句子,竟然成为一个人是否善良、是否正值、是否靠谱的最根本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