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由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的。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实验一:
心理学家找来了一些患有失忆症的病人。这些病人因为记忆系统受到损伤,所以任何事情他们只记得两三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而更早的事情就彻底遗忘了。
心理学家给失忆症患者看六幅画,然后让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给六幅画排个序。
排好后,心理学家抽出其中排序第三和第四的两幅画,然后请患者从中挑选一幅,说是会作为礼物送给患者。
显然这个患者会选排名第三的画。
最后,心理学家收起了所有的画,承诺患者一周后会把第三幅画送到他家,然后离开了病房。
心理学家在病房的门口等了5分钟。
注意,我刚刚告诉你了,这是一群失忆症患者,所以在这五分钟里,失忆症患者其实已经完全忘记这个心理学家和刚才做的实验。
五分钟之后,心理学家重新回到了病房里面,让这位患者重新来给刚才的那六幅画按照喜好排序。
虽然这个患者已经完全记不得这个心理学家,也完全记不得他刚刚做了一个完全一样的实验。
但是,他会把上一次排名第三的画,也就是他在前一次实验里得到的画往前排。而之前排名第四,也就是他没有得到的那幅画的排名会下降。
你看就在这短短5分钟里,这个患者更加喜欢他选中,并被承诺会赠送给他的那幅画,更不喜欢他没有得到的画。
患者虽然不记得他曾经作的选择,但是,他对获得的画和失去的画的评价,已经改变了他原先对画的喜爱。
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的选择,也不是我们的记忆,重要的是我们对选择的评价。而这个评价的效果,是真实的。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实验二:
芝加哥大学曾做过这样一样实验:实验者拿着一个马克杯到一个教室吆喝:“这个杯子质量非常的好,只要四美元,你们有人要吗?”结果应者寥寥。
他看没有人捧场就说,“得,你们都不要,我就每人送你们一把吧。”
过了几天他又去询问说,“由于上一次我送出去的杯子太多了,现在需要回购一些,有多少人愿意以六美元的价格把我之前送给你们的马克杯卖给我呢?”结果依旧应者寥寥。
这意味着在没有得到这个杯子的时候,同学们普遍认为这个杯子是不值四美元的,但是当拥有了这个杯子之后呢?大家对它的估值非理性的上升到了超过六美元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禀赋效应在作怪。
禀赋效应心理学实验三:
经济学家杰克·奈奇曾让被试们选择市场价格基本相同的两种物品——一只白瓷咖啡杯与一块400克的瑞士巧克力。他把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可以自由选择是要咖啡杯还是巧克力,第二组分到咖啡杯,第三组分到巧克力。结果发现:在第一组中,56%的人选择咖啡杯,44%的人选择巧克力,亦即被试对两种物品的偏好比较接近;在第二组中,只有11%的人选择用咖啡杯去交换巧克力,这个比例显著低于44%;在第三组中,只有10%的人选择用巧克力去交换咖啡杯,这个比例显著低于56%。换言之,一旦人们拥有了咖啡杯或者巧克力,就倾向于认为咖啡杯或者巧克力与没有拥有的物品相比更有价值,故不愿意去交换。
禀赋效应会导致我们用钱买到一样东西的快乐会小于失去它的痛苦,就好比你买了一个五块的冰淇淋,此时你的心情也许会有点小愉悦,但是你的冰淇淋一旦掉在地上,它对你造成的影响远不止5快钱。
理查德·塞勒认为,当你对钱产生了一种额外的拥有感以后,你就很难平静、理性
有些人不敢花钱,一花钱就心痛,结果是,他们的钱越来越少。哈佛教授穆莱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认为,这种心理源自我们“大脑稀缺模式”。这些人一直为金钱担忧,导致大脑没有足够的空间去考虑未来更长远的发展。
心理学家曾奇峰从精神分析角度的解释是:有些人节约用钱,原因是他们在为潜意识里的自己未来依然是穷人做准备,这其实是一种低自我价值的行为。因为觉得自己不配花钱,所以不敢花钱,花了钱也会有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