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对家的记忆,早已模糊了。那时候,家里还没买车,应该是在大巴车上或着租车上吧。依稀记得,有座灰色的土胚房,比狗舍大点儿。看见了那房子,就知道,离家不远了。这是儿时对家唯一的记忆,其他的,早已经还给时间了。
再大些,国家开始搞城乡改造。老家还没波及到。不过,那座灰色的毛胚屋,也已不知所踪了。大些,记事就多了,那时,家里边的火炕铺着塑料垫子,炕头炕尾还贴着蓝色的布。那时候,父亲还在山西当兵,回次家,就要坐上一夜的火车。父亲有很多时候都在部队,大部分时间,就只有我和母亲回家。父亲如果不回来,会给父亲留双筷子,就那么放在桌上;父亲回来,就和我们一块吃。不过父亲也只是呆一两天就走了。
大概到了三年级吧,父亲转业。不知道贷了多少钱,买了一辆车。其实,现在想想,父亲如果当初再坚持一下,工资、待遇,会比现在都高。也许是一种执念吧,他还是回来了。买了车,回家就方便多了。3、4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回家的那条大道,有一大片树荫。夏天从那里走过,好不凉快!家里面也有了空调,刷上了白漆,跟城里差不多。
十一二岁的时候。家里的一切全都现代化了。炕上的塑料垫子,换成了草席,炕头炕尾,全打上了木板。炕头还有小时候画的涂鸦作品,用铅笔画画上去的,用橡皮擦了许久,也没有擦掉,也就只好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冬天回去过年,只感觉,年味,黯然失色……
——2018年二月十二日,腊月二十七,回家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