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伦敦出现了一大批人在大街上喝杜松子酒,这个杜松子酒又便宜酒劲又大,所以喝完以后很多人就晕,躺在地上睡觉什么的。后来英国政府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严禁他们销售杜松子酒。结果大家就偷偷卖,很多妇女就夹带这些东西悄悄卖,大街小巷根本遏制不住,很多人都在喝杜松子酒,喝完之后烂醉如泥地躺在大街上。为什么这么多人突然变成了酒鬼呢?是因为那个时候公民盈余出现。这些人原来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突然进到大城市里边,成为了城市里的居民,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么多富余的时间。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其实比过去拥有了更多冗余的时间。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干自己想干的事。在获得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普及化之后,现在事实上人们有了十六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你有八个小时可以睡觉,还有八个小时可以干自己的事。这么多的冗余时间出来之后,人们干什么了呢?对于盈余时间,每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有人用来看电视、刷短视频、运动、写作,亦或做创作、改变世界。
什么叫认知盈余呢?
认识“认知盈余”就是认识人类如何在使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在这些时间资源内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盈余性”或者“公益性”社会创造。 “认知盈余”的本质是,如果把人当成一个有限社会资源的集合体(时间,智力资源),在传统媒介时代,这种资源在投入到谋生目的之外的剩余部分大多用于个人娱乐消耗,而在网络媒介时代,剩余资源通过群体协作和个人行为聚合汇集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进而创造出丰富的文明成果,于是我们有了维基/twitter/ facebook/youtube/知乎/抖音等等。
如果给“认知盈余”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认知盈余”是信息时代的剩余价值。信息时代的繁荣有赖于各种商业机构或非盈利机构对这种剩余价值的引导和利用或者“压榨”。 在网络时代,即使单纯的个人娱乐行为,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时间资源消耗问题,而是变成了分享和参与特征的互动性社会行为,比如:单纯的盯着电视发呆傻笑变成,在视频网站上边看边留言并创作、分享内容。几乎消耗同样的时间,做着同样的利己性娱乐行为,前者就是纯粹的“时间盈余”,后者就进化成“认知盈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