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东西仅存在于记忆中,像1元的雪糕、1元的矿泉水、1元一斤的西瓜……对一二线乃至许多地区的消费者来说,这都是很难在“附近”的购物场景中买到的商品。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在经历近乎无差别的“消费升级”。
新品牌的出现,老品牌推出新的产品系列等,都走着消费升级的高端路线。大众在社交媒体上呼唤的酸奶自由、西瓜自由,甚至是嘲讽的“雪糕刺客”,都提现着对高定价产品不满。同时这些高定价商品,正在挤压便宜、平价商品的生存空间,毕竟商店的摆货空间是有限的。高价产品出得起更多的“摆货费”,供给决定需求,便宜商品在货架上的“缺位”,导致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已经很难买到低价商品了。
品牌售卖高端产品,是市场行为,是商家的自由,但当这些“有用却也没有太多必要”的消费升级产品,这些能够为渠道提供更多利润的高价商品,挤走越来越多的便宜商品时,对普通群众而言,这种“消失”,也是变相被剥夺了消费选择的自由。
一、从雪糕自由到牙膏自由
“刺客雪糕”正在成为了一个网络流行词,意思是一根看起来平常的雪糕,结账时它的高价可以刺痛消费者。
随着钟薛高、茅台、八喜等网红雪糕品牌风靡市场,消费者对雪糕的价格认知也在被不断刷新,60元、80元、100元的雪糕开始在市面上风行。
与此同时,超市里的普通品牌雪糕也在涨价,原本5毛~1元的雪糕逐渐消失在冰柜当中。在7-11、便利蜂、七鲜、多点等便利店和超市中,5元以上的雪糕逐渐成为主力军,伊利、蒙牛等相对廉价的品牌也涨到了3~5元不等。
能够“背刺”消费者的,不止是雪糕,还有西瓜。2022年,各大城市的西瓜价格相比往年出现明显上涨。据媒体统计,4月份,在盒马,部分西瓜的价格达到了6~8元一斤。这意味着半个西瓜的价格可以高达30~50元。消费者也意识到了这点,高喊“吃不起西瓜”。
人可以不吃西瓜和雪糕,但很难不刷牙。最便宜的牙膏也开始扮演了“刺客”的角色。据市界统计的发改委数据显示,到2021年7月,我国平均牙膏价格为10.75元,相比2015年上涨了约25%,且5元以下的牙膏占比不足两成。如在超市热销的舒适达牙膏一根价格高达30元,云南白药的新品活性肽牙膏单价更是高达70元。
更重要的是,在零售端,毛利更高的高价牙膏、雪糕、西瓜,正在侵蚀着低价商品的位置。低价商品仍然丰富,但消费者越来越难找到他们。
二、廉价商品越来越难找
2019年,3元以上的瓶装水增速高达50%。标志着国内瓶装水市场正式进入2元时代,并逐步奔向3元时代。
两年后,随着钟睒睒成为中国首富,农夫山泉彻底取代康师傅成为国内瓶装水龙头。润田等品牌逐渐淡出,怡宝和农夫山泉开始占领货架,百岁山等3元以上的矿泉水也慢慢成为主流选择,1元矿泉水中仅剩下冰露依托于可口可乐的渠道和供应链苦苦坚持。
但就是仅剩的冰露,也越来越难买。在一二线城市知名的便利店、小超市中已经越来越难弥得冰露的身影,在部分餐厅、景点,甚至只有3元的百岁山售卖。“1元水搜寻战”也宣告失败
这样的消费升级还发生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善于省钱的年轻人,感触会更加深刻。
在豆瓣省钱小组,一群“抠门”的年轻人聚集于此,在多个“省钱”相关的小组里,他们讨论着极致的省钱方法和生活方式。这里有4元一顿饭的“黑科技”,也有一个月800元的“极限挑战。总之,怎么省钱怎么来。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方法已经开始逐渐失灵。如国内咖喱调味品的龙头品牌百梦多。百梦多旗下的咖喱块产品极为丰富,但目前在其天猫网店中,并没有咖喱粉产品的售卖。据百梦多产品说明书介绍,一块12元的咖喱块可以做四盘咖喱饭,而一瓶相近价位的咖喱粉,能做成的量至少在其5倍以上。
不去超市和便利店,如今已经成为了“抠门”年轻人的共识,那里能够符合他们需求的商品越来越少,他们也正在成为市场的弃儿。
三、被迫消费升级
正如曾经的大城市对地下室和城中村的疏解,这是一场消费者实在收益的消费升级,只不过参与的主体却未必是自愿的。
不止消费者,有时品牌也并非自愿参与这场升级。但在上下游的裹挟之下,使得品牌不得不为渠道商留出利润空间。而那些无法留出利润空间的,自然会被排除在外。
换而言之,渠道商有时才是涨价的真正推手。这在零售端并不稀奇——即使是被外界认为“干掉渠道”的雷军,也不得不承认需要通过线上缺货来为线下渠道留下利润空间。
在渠道的高成本,和高价品牌能够提供的让利空间面前,低价商品也被打得节节败退。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里的年轻人没有低价商品的需求。线上临期商品的火热,证明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需求同时存在。2018年以来,临期食品市场开始火爆,到2021年,临期商品市场规模已达到318亿元,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正是消费者中最大群体。
但庞大的需求仍然抵不过昂贵的店租,廉价商品的消失也是大势所趋,即使是钱包干瘪的年轻人,似乎也必须接受这一点。正如钟薛高的老板所说:“(成本太高)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
资本可以爱讲故事,拥抱规模,但也要正视绝大多数群体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