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形齐备,气候多样,决定了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高原旅游,由于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难度系数,激发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挑战激情。工作的性质,我都是利用暑期,去领略祖国大地的神奇与瑰丽。
在四川的阿坝州,烈日当空,看到当地藏民们普遍都把厚厚的藏袍围拢在腰间,我有些不解。当太阳被浓云遮住的时候,气温很快就由盛夏反转到初冬。哦,棉袍,多么重要。
去云南德钦欣赏梅里雪山。听从当地朋友的建议,带上了羽绒服。经过海拔4292米的白马雪山垭口时发现,嗯,听人劝吃饱饭,在那里羽绒服是标配。
在青海湖畔的藏家,帐篷里是点着大炉子的,夏日也不例外。夜里,用上电褥子,盖上被子,依然能感受到寒意。
去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避暑。夜里不盖棉被?你试试!清晨醒来,顿觉寒气袭人。拉开窗帘,玻璃上布满本应在冬季才有的水汽。此时,穿着夏装,必须瑟瑟发抖。
在西藏当雄县的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放眼四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整个世界,上下一白。踩着厚厚的积雪,面对着这个童话般的世界,惊喜之余,也在感叹大自然的莫测。上车时,穿T恤,可以;下车时,不穿羽绒服,怎么能扛?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5℃,被称为温度垂直递减率。上学时,地理老师传授的这些知识,绝不仅仅是用来考试的,更是用来扮靓生活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是用来保命的。
至今,天气预报还做不到神准,所以只能做一个参考。特别是在高海拔山区,天气不按“预报”套路出牌的情况十分普遍。别说冬季,就是夏天,天气说翻脸就翻脸,说下雨就下雨,说飘雪就飘雪。冻雨和冰雹来袭咋弄?微笑面对呗,还能咋地?所以,对大自然需要时刻心存敬畏,对“饱拿干粮热拿衣”的古训要时时铭记。
走在高原,未雨绸缪,有备才能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