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美]南希·K.拜厄姆,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现任微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参与创立互联网研究者协会并曾担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传播、新媒体和粉丝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互联网,已出版5部作品。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传播学者更多关注信息传播背后的关系,关系的建构与转换,而人际关系的研究是最基础的。“新媒体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之一,就是那些曾被大群体所独享的媒体,如今可以用于个人传播。这就模糊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界限。”《交往在云端》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读起来一点儿不累,但它思考了以下有趣的问题: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整体而言,本书强调,只有理解了数字媒体的特质,以及发展、使用它的社会语境与人际情景,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答。
拜厄姆认为:“因为数字媒体的出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发生了混淆和变迁。”她进而指出:“边界模糊的核心是一种对于虚拟和真实的深度混淆。……数字媒体让我们的身份、关系和实践的真实性成为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问题?拜厄姆梳理并运用了四种理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社会形成论、技术驯化。这些新理论对互联网治理、媒体融合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第一章 新型人际关系
本章总括了本书的基本内容,概括性地讲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特性,提出了重要的七个概念。
新媒体推动中介化传播
数字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中介化传播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身份以及虚拟与现实的平衡难题,“真实”的意义被模糊。
尽管在物理空间中,我们身边不乏有血有肉的人,但我们依然为自己在“漂浮世界”中与不在场的对象打交道感到忧虑。
我们也许置身某地,但是心思和情感却在别处。
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这种情况:
你的同伴虽然与你共进晚餐,但却⼀直低头用手机与别人聊天。他的身体既是在场的,但同时又是缺席的。于是,“自我”的本质就变得模糊起来。
新媒体的出现让那些曾经的大众传播媒体出现了个人传播的内容,模糊了大众传播和个人传播的界限,也瓦解了两者;同时,私人领域的内容也可能被大众化,个体在大众传播层面制作和传播中介化内容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普通⼈也可能一夜成名。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信息的传播对象和范围,导致了私人信息的无计划传播。
边界模糊的核心是对于虚拟和真实的深度混淆。有些东西看起来是真实的,但实际上仅是对现实的模拟。即使是那些常常在网上闲逛和社交的人,也会把他们在网上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相对立,因为他们相信中介化世界是不真实的。
因此数字媒体让我们的身份、关系和实践的真实性成为新问题
本书提出了七个可以用来有效比较不同媒体和面对面交流的概念:
存储
交互性
时间结构
社交线索
可复制性
可及性
移动性
书中提出的以上七个关键概念帮助我们认识了现实面对面交流与中介化交流的异同,也提供了不同的媒体及新媒体媒介之间的传播性差异,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这般“失序时空”的构成。
如今,在数字媒体时代下,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卷入失序时空中。有人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有人或为了探寻新身份;或因不敢在现实生活中肆意妄为,而在网络空间随意散发恶意,数字身份和现实身份反差极大。
倘若对新媒体这一媒介使用不当,我们可能会在这失序混乱的时空中越陷越深。然而,我们同时也能正确利用不同的中介传播,利用新媒体帮助探索自我的更多可能,或高效工作学习,通过新媒体看到更广阔开朗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