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可以继往开来,与盛唐媲美,欧阳修功不可没。可以说,历代大文学家不在少数,可能够提携一大群文学家的唯“醉翁”一人而已。苏轼、苏辙、曾巩,都是欧阳修赏识提拔的,韩琦、包拯、司马光、张载等一个个治世名臣,他都向朝廷举荐过。而欧阳修本人,作为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击碎了流行于五代的华丽辞藻,奠定了宋代朴素文风。在他的影响下,宋文学有了灵魂,后继大儒层出不穷,“千古伯乐”舍修其谁?
三岁丧父,天资聪颖
“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欧阳修的童年是布满阴云的,三岁那年,59岁的父亲病逝。母亲郑氏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她们,只能投奔欧阳修的叔叔,艰苦度日。欧阳修展现的聪颖好学,成为了母亲最大的期望。
艰苦的条件下,郑氏用树枝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识文断字,沙地勾画间,欧阳修一蹲就是一整天。童年的欧阳修,沙地是他最好的伙伴,母亲是他最好的老师。年长一些,欧阳修东一家、西一家地借书,用手抄写,用心研读。欧阳修为学之艰难,与求知之欲望,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十岁那年,一卷《昌黎先生文集》震撼了他,在那里欧阳修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叫“文以载道”的文学世界。叔叔对于勤奋好学的欧阳修,大为赞赏,夸赞说:“嫂嫂不用担心修的成人了,将来光耀门楣的,非欧阳修莫属”!
双十进士,古文运动
两次落榜后,22岁的欧阳修成为了北宋进士,与状元王拱辰结下了不解之缘。欧阳修的首任长官叫做钱惟演,此人为官之道、品性都很一般,但在文坛中很有成就。
面对以欧阳修为首的新科进士,钱惟演十分礼遇,并不安排他们处理政务,反而要他们吟诗作赋。欧阳修在此期间有了空闲精研文学典籍,对于华丽的辞藻,他不满久矣。那本《昌黎先生文集》他从未忘记,“文以载道”,此时的欧阳修有了更深体会。但初入官场的他,只能精研先秦两汉经典,而无力推行古文运动。这一时期的经历,为欧阳修日后推行古文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忧心国政,一生三贬
当时主政的宋仁宗,不满北宋内部腐朽,外部积弱的局面。启用了范仲淹、欧阳修等有识之士,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革新,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其本质上是一场救亡图存的变革,强调精简朝廷内部机构,减轻百姓压力,整军经武,以求国富民强之中兴。
但这一变革,自推行之初,就遭到了各级官员的强大阻力。其次,庆历新政推行过急,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一部分清廉奉公的士大夫也加入了抵制行列。比如和欧阳修同年科举,高中状元的王拱辰,就加以反对。欧阳修、王拱辰同为宰相薛奎女婿,可私交甚好的两人,在政见上格格不入,互相攻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固然是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推行的庆历新政,但具体实施上是有一定问题的。庆历新政的失败不能简单评价,传统势力过强,其实,一部分开明士大夫也很排斥部分举措。其变革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范仲淹对西夏问题,主张广建城塞,采取防守态势;另一庆历名臣韩琦则主张,主动征伐,以攻代守。
所以说庆历新政是北宋王朝不成熟的变革尝试,但它为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经验。由于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欧阳修遭到了三次贬黜,第二次贬黜时,在滁州写下了传世名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简单、直白的开篇,使宋文学焕发了新的光彩。对于山水风光,不加任何描述,一笔带过,直抒胸臆,就是“醉翁”追求的“文以载道”境界。
文坛领袖,心忧庙堂
滁州之后,时隔六年欧阳修再次由江湖之远,重临庙堂之高。可欧阳修的政治才能确实不够突出,再次面临贬黜的困境。宋仁宗看着华发丛生,连连贬黜的欧阳修,心生愧意,选择更改旨意,留他修史,发挥文学才能。可以说宋仁宗抛开皇家尊严,不拘一格地留用,为欧阳修日后的文学成就掀起了新的篇章。
《新唐书》就是欧阳修主持修订、编撰的,整卷史册,语言精练、简明扼要、内容充实,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新唐书》是五代修订的《旧唐书》的有益补充,而且文体更加充实易懂,两书都是研究唐王朝历史的极佳选择,并列“二十四史”。
晚年的欧阳修虽然忧心庙堂,可大半辈子的折腾,也看清了自己文学才能优于政治才干的事实。不再参与朝廷重大举措,以修史、主持科举为主业。就是这一时期,欧阳修为宋王朝选拔举荐了众多青年才俊,他们不乏苏轼、苏辙、曾巩此类大文豪,也有张载、司马光等经学大家。北宋开明的政治风气,留下了理应贬黜的欧阳修,而晚年的欧阳修,则为北宋选拔举荐了更多的文学大家,将宋朝推向了历代文学的高峰。
相传,在欧阳修主持的科举上,见到了一篇“很合口味”的文章。笔锋锐利、内容质朴、简明扼要、直击要害,越读越觉得惊奇,甚至欧阳修本人都有了退避三舍、让位于贤的感觉。他认定这是出自门生曾巩的佳作,为了避嫌,评为第二。事后揭榜,此文竟是出自苏轼之手,同期进士还有苏辙、曾巩,三人之后更是并列“唐宋八大家”,传为佳话。
公元1072年,欧阳修与世长辞,享年65岁,谥号“文忠”。“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他,一生心忧庙堂,却最终在文学界留下了千古美名。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复兴运动的先驱,将“文以载道”的观念植入到了宋文学的血脉之中,甚至元、明、清时期都有影响。之后,汉文学的发展趋势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前瞻性、科学性,华丽的辞藻于叙事本身并无益处,反而影响文学传播。
参考资料:
《欧阳修年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醉翁亭记》
本文系头条号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