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一书中,尼基·海斯写道:“情绪状态会对思维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生气或沮丧从很多方面引导认知过程。”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大阪传奇”,我认为它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2001年大阪世乒赛,中国对与韩国队进入了团体半决赛。双方前四盘战至平局,决胜盘第一局刘国正先失一局,第二局刘国正以19:20落后时,只要金泽洙再得一分,中国将痛失决赛参赛权。
这时刘国正表现出了罕见的镇定,在接下来的回合中三次将比分扳平,然后逆转局势以24:22取胜。
决胜局与第二局如出一辙,暂时落后的刘国正逐渐追平比分,与金泽洙进入极为精彩的“赛点”争夺。当刘国正顶住空前压力,将比赛推向第七个“赛点”时,他看到了金泽洙的眼神中转瞬即逝的慌张和疲态,于是抓住对方接下来可能仅有一次的失误,扣球绝杀。
刘国正最终拿下金泽洙不是因为他比后者技高一筹,而是更积极的心态和更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使他能够正确思维,准确判断,一击制胜。
对应的,不断被追平的金泽洙,在焦虑、沮丧、迫切想要结束比赛的情绪影响下,无法冷静思维以至误判对手,饮恨世乒赛。
可见被情绪引导的思维对于做好一件事多么重要。但如果想要长期做好各种事情,光靠暂时的好心情还不够,你还要形成相对固定的正向思维,也就是“大阪奇迹”中刘国正那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决不言败的思维。
稻盛和夫说:“正向思维是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形成正向思维?答案也在《想》这本书中。
作者尼基·海斯是英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作家,善于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写作了20多本关于脑神经科学的畅销书。
本书会告诉你,思维与心理的联系异常紧密,除了我们的主观情绪,归因倾向、心理定势等也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并产生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要形成正向思维,至少需要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这两种心理状态的核心都是积极归因。
而所谓归因,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对它的解释:比如是把它视为自己主动作为的产物,即内在归因;还是认为一些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即外在归因。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不容忽视的自我效能感:面对挑战的态度,决定我们能否成功
尼基·海斯给自我效能下的定义是:人们觉得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完成某项工作的所设定的目标。
回忆一下你的学生时代,你是否特别喜欢某一门学科,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其中的新知识,并且很有把握掌握它们?另外,是否也有一门让你厌烦的学科,你很少能像其他学科一样获得满意的分数,每次上新课都是一场挫败,甚至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是学它的料?
现在你可以明白了,所谓偏科,有时不过是你在不同学科中所展现出的不同自我效能感。对于某些学科,你认为自己稍作努力就能学好,此时你展现出的就是高自我效能感;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科,你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作再多努力也是白费力气,那么此时你展现出的就是一种低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引领成功者做出成就的,并非他们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或天赋,而是他们如何面对成功道路上的种种挑战。
再以顶尖球员举例。能够和刘国正同时入选国家队的乒乓球小将一定不在少数,也就是说技术方面一定有同龄人能达到刘国正的水平,但是能够做到初生牛犊不怕虎,实力单挑乒坛老将金泽洙的人,却只有刘国正一人,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同样年轻而极具天赋的运动员,没有足够的自我效能感去面对为国家队争夺冠军的挑战。试想整个国家队晋级决赛的压力,全部由一个低自我效能感的天赋型选手担当,迎接这个运动员的很可能是心理到行动上的全线溃败。
二、控制感很重要,即使那种控制并不真实存在
楼上在装修,冲击钻发出刺耳的声音,邻居被吵得烦不胜烦,恨不得马上找物业投诉,可是手持冲击钻的装修师傅却丝毫不受影响。
这是因为邻居不知道这种噪音还要持续多久,因此对它的忍耐力很低;但装修工是制造这种声音的源头,他控制着冲击钻,知道什么时候该关掉它,所以他非但不厌烦冲击钻的噪音,甚至钟爱他的工具。
为什么婴儿哭闹的时候,新手爸妈会急得自己都快哭了,而月嫂和育婴师却能淡定地安抚孩子?
因为新手爸妈没有照顾婴儿的经验,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宝宝安静下来;月嫂和育婴师则长期与婴儿接触,能够很快判断出宝宝的需求,采取措施让他们平静下来。
一句话,存在控制感还是缺乏控制感,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发了不一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失控感让压力空前巨大,相反,控制感让我们处世更自信,做事更从容,成事更轻松。
需要注意,这里说的是控制感而非控制。比如,我们普遍过着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从家里到工作地点上班,孩子在上学的家庭,可能还要去学校接小孩。这些每天要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且毫不费力,我们以充满把握的控制感重复着它们。但这些事情是否永远持续下去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失业,也不能保证孩子永远在自己身边求学。
我们有无数不能控制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让地球停止转动,只留下春天;不可能将失败赶出生活,将成功永远留住;我们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不会悄悄开溜,被其他有趣的东西吸引。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没有对生活的控制感,否则我们连想要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怀着信心活下去,都变得极其困难,更侈谈以积极的正向思维去实现自我了。
三、用正向思维战胜无助感,爬出人生低谷
自我效能感与控制感都是建立在开篇所说的归因基础上。
《想》提到,一个人如果相信能力可以提高,将成就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天生智力或外部运气,那么他所具有的就是高自我效能感。
同样,进行可控归因的人,也就是认为自己能够影响或改变某个事件的人,具有更强的控制感。
与上述两种积极归因相反的是抑郁性归因风格。顾名思义,这种归因类型在抑郁症人群中普遍存在。这些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可能奏效,生活是不可控的,任何尝试都没有意义,不如干脆什么也不做。
这些人往往在某件事上遭受过反复打击,于是认为自己也无法做好其他事情。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研究生、公务员及教师编制考试失败后,会认为自己再也无法改变命运,但实际上他还可以尝试创业、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去追求成功。
如果你也倾向于做抑郁性归因,那么你有以下三种办法获得正向思维: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去质疑和改变你的无助感,把不可控、不可改变(如天赋)的归因转换成可控归因,不断留心自己的情绪变化并不断练习,形成使自身受益的持久行为习惯和归因惯性。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协助,他们会使用认知疗法帮助你学习如何用更为积极的方式思考。
[if !supportLists]第三, [endif]如果你刚刚经历创伤事件,以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现状,那么可以请求外界的帮助,使自己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以此为起点去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结语
数学天赋更高的孩子是否数学成绩更好?
《想》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许多智商更高、数学天赋很强的孩子,经常因为一开始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消沉、沮丧,最后选择放弃,认为自己“做不了”数学题。真正数学成绩高的孩子其实是那些自我效能感更高的人。即使一开始得不出正确答案,他们也会尝试其他方法,直到解出数学题。不难想象,有多少数学天才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被缺乏正向思维毁掉的。
根据心理学畅销书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情商不仅包括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还包括自我激励。这是一个人能够依据某个目标去调动、控制情绪的能力,它能使人们走出生命的低潮,再次前行。因此掌握正向思维秘密的人,不一定是智商极高的人,但肯定是一个情商不低的人。
也许智商和天赋是不可改变的,但《想》却告诉你,情商是可以通过了解心理机制和心理练习来提高的,且最终决定你成功与否。仔细阅读这本书,看看还有哪些影响思维的因素,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它将帮你排除不少思想上的雷,使你提升情商,更好地掌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