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清代纪晓岚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人生苦短,岁月如梭,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若能在有限的时光里,竭尽全力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精致做到完美,即便所做的工作再微不足道,同样能被人认可与赞颂,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能在某一方面有天赋和能力,如果这也想做,那也想做,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恐怕最终一事无成,带着悔恨老去!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如果你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上这条路。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
作家池莉说自己:“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知道自己有些事做不来,而专注于自己能做的事,这不失为明智之举。
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能力与智慧,倾一生的执着与追求,不气馁,不放弃,哪怕只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你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