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发奇想,使用幕布写了一下自我介绍。包括我的身份,家庭,朋友,工作经历,性格,能力等。但由于隐私问题,这里就不放出来了。
今天打算把得到课程《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第8封信 |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这一课做个总结和梳理。虽然平时有在听吴军老师的课程,但是总是一听而过,从没有过总结和思考。今后会陆陆续续做一些总结和记录。
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个做事情的方法论,是吴军老师给google新人培训的内容,适用于每一个人。
这是一个英文“Z"样子的图,上下各有两根线,中间有一根斜线将它们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这三条线的含义如下:
下面的一条线是基础,可以称之为基线
你可以理解在人类至今为止所掌握的工程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工程知识。每个人基线高度是不同的,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与基线之上,而不是从它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吴军老师举了一个民间发明家的例子,为什么民间发明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发笑,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这里我的理解是: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基线提升到与时代平齐的高度,否则事倍功半。比如我想造车,首先我要先学习掌握当今的造车成熟的工艺流程,然后再开始做创新和提升。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那么出了社会,又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基线呢?无他,唯持续学习尔。
上面的那条线,是理论上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比如能量守恒定律,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事情的边界,在边界内做事。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就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了解了事情的上限,就不会心存妄念,从而 浪费大量精力做无用功了。
这里我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程序的性能优化是否有一个上限呢?应该是肯定的,我要找出这个上限。
中间那条斜线,代表着由下至上的路径,或者说阶梯
为什么下粗上细呢?因为靠近基线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多,而越往上,目标越难,常常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要靠自己趟,因此越画越细。
工程师的工作,其实就是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工作。很多工程师,有着良好的训练,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
我的理解,举个栗子。就以我要完成日更100天这件事为例。
1.基线是我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极限是在100天内完美的完成100篇日更
3.上升的阶梯是——思维导图帮助我训练思辨,正反馈帮助我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