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讲:“事奉父母,多次提建议之后,父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而不愿意听从子女的建议的时候,要保持尊敬的态度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劳的事奉父母而不要有任何抱怨。”
如何孝敬父母?儒家的核心理念便是“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对父母的意愿要顺从。
当然这是值得批判的,封建家长的统治便是将子女作为自己的附属,可以随意处置子女的未来。儒家的初意大概是子女的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父母的协助,从而保证子女不受到伤害,然而走向极端便是父母完全包办子女的人生,而子女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做出反抗,否则便是不孝顺。这种愚孝当然是违背自由人性的。
但是孝顺对于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社会起着稳定社会关系的作用,只是它却极大的约束了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最关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的经验往往不适合子女们面对的新环境,从而不仅不能帮助子女们减少人生的弯路,反而这种过时的经验成为了儿女成长的一种桎梏。
面对父母的并无恶意的“爱”的牢铐,子女们如何处置?可以向父母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他们认识到新环境和新形势,以及自己个人的想法,如果父母们不愿意接受,而是坚持保持自己固有的意愿的时候,作为子女也不应与父母冲突,更不要直接违背他们的意愿,而是要继续孝敬他们,然后用自己的“劳而不怨”的态度来感化他们,然后去找到合适的契机,还是能够成功说服父母的。
毕竟父母对于子女还是“爱”的,只是需帮助他们认识到正确的“爱”的方式。
对待父母和对待子女及伴侣的爱都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违”与“不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