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通过“学习信任”的练习,试着放下对“被抛弃”的恐惧感。
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不敢去信任,和过去的负面经历有关。即便没有意识到过去的关系对当下状态的影响,那些深藏于内心、对自己产生过伤害的回忆,可能仍然决定着当下对关系的认知、感受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安全感受损。
今天的练习,将试着去安抚曾经受伤的自己,学会让不好的过去真正“过去”,让安全感不被过去的回忆损伤。
今天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让自己回想起曾经受伤的经历。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感到不适,请不要勉强自己,可以在一个另外的时间回到练习中来。
一、创伤事件
在亲密关系中受伤,可能是一些人的生命中最先经历的创伤事件。如果这种创伤没有被很好地处理,人们很可能会难以走出不健康的关系模式,甚至不自觉地一次次进入让自己受伤的关系。
这种创伤,有可能来自于过去或当下的亲密关系中,伴侣的忽视、欺骗、或背叛,甚至是暴力或施虐;也可能是一段关系以伤害的形式终结。当然,即使没有经历过亲密关系的人,也可能在单向的喜欢、或是暧昧关系中,受到相似的伤害。
如果说在暧昧或是亲密关系里,有过深刻的悲伤、愤怒、无助,甚至是羞愧的感受,那么或许引起这些感受的事情,就是带给自己创伤的事件。
对于这些受伤的回忆,该如何处理呢?
二、了解自己的处理策略
其实,无论是否有意识地去安抚过自己受伤的感受,实际上都对它进行了某种“处理”。现在,请回想一下,对于过去的伤痛,自己的处理策略是怎样的。
以下的选项中,哪个更符合自己对过去伤痛的态度?(多选)
1. 只要我努力不去想起过去,就不会受它的影响了。
2. 无论过去有过多么不堪的感受,我并不觉得Ta故意伤害了我。
3. 权当一切没有发生过,继续自己的生活。
4. 相信以前的伤害是缺乏自我保护造成的,现在很难去对他人敞开心扉。
5. 对过去伤害我的人仍然感到愤怒,甚至升起过报复的想法。
其实,以上的5种态度,都说明了仍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在内心真正“放下”一段令自己受伤的感情。
选项1 和选项3的策略,是压抑和否认。
有时候,我们会压抑自己的感受,或逼迫自己遗忘这些伤痛,这样其实是否认了自己的情绪、也否定了过去在关系中属于自我的部分,既无法正视自己的付出,也忽略了自己的成长。然而,这种缺乏觉察的状态,反而让人们难以改变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甚至让过去的经历重现。
选项2则可能是一种自我欺骗。
在感情中被伤害,很可能让人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因为它常常意味着自己对伴侣的认知和从前出现很大的冲突。为了防止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人们可能用自我欺骗来继续维持对伴侣的某些信念。即便是在面对某些负面的证据(例如“Ta总是和其他人待在一起,对我却很冷淡”)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选择歪曲或故意忽视这些负面证据。
选项4则是过度警觉。
当成长环境过分的严苛、冷漠或是危险时,一些人可能变得过度警觉,即他们会对一些负面信息过度敏感,做出过激的反应。而情感中经历的受伤,也可能让人在亲密关系里用保持高度警觉的方式,随时准备“应战”,来保护自己。然而,在新的情境和关系中,过度警觉的“反应”反而可能诱导对方做出相应的行为,让过去的遭遇重现。
选项5则是内化。
报复的想法,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关系中的受害者,将一种有虐待性的机制内化,又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变得更具攻击性。但是,这种内化可能让人变成关系中施虐者,再次进入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之中。
这些策略实际上是让过去的关系持续对自己的恋爱产生影响,也表现了难以走出关系的”执念“(obesession)——或许是想改变过去关系的执念;或许是希望改变过去关系中自己、曾经伴侣的执念。
这种执念让人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陷入”强迫性重复”,不断地进入相似的关系以完成过去未能完成的心愿,这对一个人开始一段健康的关系并不利。
三、怎样才是应对伤害正确的策略呢?
其实,无论是离开一段关系、还是在关系中受到了伤害,人们都是在面临一种“丧失”。
这种丧失并不一定是“失去了某个人”,也可能是“失去了一个相信且执着于这份感情的自己”。
在一个人经历亲密关系中的创伤时,Ta在过往对自我、外界的认知都可能会遭到挑战,好像从某一刻开始,自己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在这时,如果我们不能从内心接纳和消化这种“丧失”的发生,就很难真正对伤害事件带来的一些“执念”放手。
应对这种丧失,需要给自己留出耐心和时间,去走完哀悼(Grief)和作别的旅程。
哀悼,不止是一种面对丧失时痛苦的情绪,它同样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直面所失去的事物,并且不再纠结于过去”得不到“某种事物的感受中,最终恢复受损的依恋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要完成”悼念“的过程,并不容易。
1、“哀悼过去”冥想练习,可以在安全客体的陪伴下,共同面对过去的伤害,完成哀悼的过程。
在冥想中,送走关于过去的情绪,就是哀悼的重要部分。
2、如果很难从一个冥想中完全让这些情绪释放并且放下它们的话,没关系,我们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让那段过去不再纠缠于心。
其实,无论是悲伤、愤怒、无助,还是其他关于“丧失”的情绪背后,或多或少都隐藏着我们内心真实的、未被满足的渴望。
比如,对伤害自己的人感到愤恨,可能是因为Ta的行为完全不符合自己对Ta的期待。
对一段关系的结束感到无助,可能是因为内心仍然渴望继续给自己带来爱和关注,即便Ta对你自己成了伤害。
那么,那段伤害过自己的关系,有过怎样未能被满足的渴望呢?请写下来,放心,很安全,任何人都不会知道。
“希望付出能有回应,需求能被尊重,情绪能看到,承诺能兑现,能被关注,能有陪伴,能和其他人不一样,能被温柔以待,能有安全感、被呵护,能共同促进成长。”
这些渴望,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执念(obesession)的来源。执念,从哲学上讲是通过长期反复不断寻找的过程,得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同时自身的观念又被这种需求束缚,相互作用不断上升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不断寻求着未被从前关系满足的渴望,但是同时又被受伤的经历所束缚,无法去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在亲密关系中的需要。
哀悼的过程,就是逐渐放下这些关于过去执念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需要给对过去的哀悼一些“仪式感”。现在,用“记录”的方式,让哀悼的过程变成可操作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可以把上面的渴望,以及回忆这些渴望带来的感受,写在一张纸上、或是本子里,尽量把所有未被满足的期待都写下来。
第二步:在情绪状态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把纸上的内容,告诉自己所信任的一个人,或几个人。请注意,无需着急,可以试着先把一小部分内容透露给自己感到信任、安全的人。
第三步: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看这张纸上的内容,当有一天发现这些未被满足的渴望不再能让自己感到很多内心的波动、并且可以平静地回忆过去时,就把这张纸撕成碎片吧。但是切记,这一步需要对自己十分坦诚。
真正完成哀悼的过程,去和那个执着于一段关系、依赖着过去伴侣的自己彻底作别,不是简单的事。但是,它并非是不可能的。
只要自己对过去的渴望又清晰一些,能更多地释放关于过去关系的情绪,面对回忆时自己的内心平静了一些,那么就更接近了哀悼的终点,和新的自我的起点。
当然,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感来源,我们仍然需要从现在的自我出发,学会认可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吸引力和优势,让一个恋爱中的自己更加自信,用更加踏实的安全感让自己有能力享受长期健康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