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又到了各种大聚会小聚会的时节。
平时各自匆匆忙忙,相聚有温暖的力量。
第二十七篇,拆解一下“聚”字。
“聚”字的笔画就足够多,很符合这个字的意象。
“聚”可以看作上下两个部分,看以前的字形可以更有助于理解它的本义:
可以看出,下半部分其实就是三个人,三当然就是多的含义。上半部分是个“取”字,“取”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是个“耳朵”,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拢的意思。为什么跟耳朵相关呢?是聚在一起偷听么?
其实是因为古时多发生战事,战事结束后胜利者一方要把战败或俘虏一方的耳朵割下,这也是“取”的本义,就是攻下、拿下。耳朵堆到一块,也是一种集合。
所以“聚”就是集合了很多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聚到一起,交流沟通,互动碰撞,有诸多乐趣,也是生存的需要。
遥想古时最风光的一次聚会,就是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做东,“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多位雅士聚于会稽山阴,曲水流觞,畅叙幽情,酒正香,情满溢,不但文思泉涌,而且笔下御风,《兰亭集序》名传千古。
另一次关于聚会的历史佳话,是宋时的西园雅集,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一起畅游西园,写诗作画,弹琴品茗,后由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一幅名画,营造了一方精神家园。
名士之乐,辐射千年,令人神往。
普通人的相聚,未必有这么深远的意义,但是也可保有活在当下的乐趣。
家人相聚,共话家常,同学相聚,共忆同窗,老友相聚,心语倾诉,新朋相聚,新思碰撞。
往事沉淀,情感发酵,趋势见解,时事观点,……
还是会常常感念之前的纯粹相聚,就是人与人的对接。
眼睛看着眼睛的交流。
用心倾听,用心反馈的交流。
让我懂你,让你懂我,潭前踏歌声,弦断有人听。
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让交流的中间间隔了电脑、手机、网络……
眼睛从一块屏幕,再传达到另一块屏幕,然后才能到另一双眼睛,通路变得复杂起来。
这样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
我们用手机来相约,又在聚会时用手机来远离相约。
原来的餐、酒、茶、娱,都只是为了助兴交流。
现在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了聚会的本身。
聚会成为了一种流程。
走完一个流程,再走一个流程。
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越来越难以区分,我们在匆匆忙忙地做频繁的切换,但实际结果其实是辜负了每一边,两个世界都是一片断点。
朋友圈的人数越来越多。
我们的心也越来越漂。
就跟阅读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是读概要,看摘抄,听音频,纷纷扰扰。
这样已经很难建立起跟作者的真正交流了,读的越多,心里越空。
聚会还是应该用心些,带好耳朵,认真倾听,认真反馈。
免得被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