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篇2020新浪教育盛典上教育演讲的文字整理。演讲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法!系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他演讲的题目是:《教育,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迷茫》。他虽然是一名大学教授,但他是以一名中产家长的身份,阐述了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家长们的迷茫与困惑。
细读这位教授的演讲整理成的文字,我以为他演讲的论点不是很明确,甚至可以说前后有矛盾之处。我以为,这样的迷茫与困惑,有教育现实、教育生态的原因,也有家长们自身没有很好深入思考教育现实、理清各种关系的缘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家长读了这篇演讲文字,可能对现代教育更迷茫、更困惑。
为了与这位教授的演讲进行商榷,我讲他的演讲文字进行了摘录。演讲文字共分为6个部分。
在第1部分里,他说到:“我真的觉得好害怕,孩子老读书,不搞体育,我们就来考体育;孩子老读书,没有时间学音乐,我们就来考音乐……来吧!让我们用考试的方法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
我以为,第1部分主要阐述作者不赞同考试,特别是“学生不重视什么科目就考什么科目”的现象,考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作者深层次的思想是“分数不重要”。
在第2部分里,作者又谈到:“我们知道这个时代如何惩罚成绩不好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上不了好大学意味着什么,不要拿小概率的事件忽悠我们。如果成绩不重要,北大老师的孩子就别上北大附中,就别上北大附小,把名额让给我们这些在意成绩的人好不好?你们发现没有,清华北大都有自己的幼儿园,附小附中,上的不亦乐乎,然后告诉我们:你们这些家长要保持淡定!你逗我呢?我能相信你吗?我都比你差这么多了,我的孩子比你差这么多,我们靠什么?那不得靠玩命吗。……”
第3部分有这样的内容:“所有教育专家讲的所有的梦想,作为一个家长告诉你们,对我一点用都没有! 我知道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我知道我的孩子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会面临什么结果,在我存在这么重大的压力之下,你跟我讲情怀,我怎么能够接受?我怎么可以接受?!……”
第2、3部分主要阐述了分数对于孩子很重要,没有好的分数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大学……这是第一个矛盾点,前边说分数不重要,后边笔锋一转,分数很重要。
第4部分内容摘录如下:“教育越来越公平了吗?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知道我们重点高校里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减负真的让孩子更轻松了吗?不对的,减负的结果就是军备竞赛。我的孩子在学四五年级的知识;他的同学已经在学初中二年级的知识了。我的孩子上800块钱一个小时的班;他的同学上2000块钱一个小时的班……我的小学是无忧无虑玩过来的,现在我的孩子每天放学非常自觉的上辅导班,写作业,为成绩焦头烂额,这就是减负的结果吗?……”
第四部分将“教育是否公平”跟“学生学业负担是否过重”混在一起谈,逻辑很是混乱,一方面,对农村孩子在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表现出愤慨,另一方面又觉得增加学业难度、高强度的补习是上好大学的必由路径。
第5部分谈到的内容有:“我非常困惑,我的孩子才四年级,还没有到初中高中,我的万里长征才是第一步,我的精神状态就已经有些恍惚了。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这个时代的教育到底让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这个时代的教育是不是把太多的东西转嫁到了父母身上?你看,我们要懂辅导功课,我们要有时间接送孩子,我们还要陪孩子共同成长享受欢乐,我得多有钱才行?!……”
第5部分把现实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行为”,转嫁到教育现实中,把责任退给了教育体制。也就是说,即便学校按国家意图给孩子减轻学业负担,很多家长都会主动让孩子学这学那,课余时间上这样的辅导班那样的辅导班,学生真正的学业负担不会减轻。我觉得这是作者尚未弄清的事实。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个人以为要因环境、因人而异,可能公众号“刀说话”头几天转自网络的文章——《为什么说“衡水中学模式”是对拔尖人才的巨大伤害?》,更能澄清作者的困惑。
第6部分内容摘录有:“我宁愿我的孩子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时代;我宁愿我的孩子回到我那个时候的教育。因为在我那个时代的教育,起码大家不是拼家里的钱,而是拼谁聪明,谁在课堂的学习效率高。在我那个时代,起码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还有时间踢足球,踢足球还不用考试,我那个时候跳绳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因为今天要达到北京市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好达到啊,连跳绳我都得送孩子上个辅导班才行。我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给普通的家庭,给普通的孩子更多的机会,实实在在的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最后一个部分,即第6部分刚好与第一部分“呼应”。第1部分用“让我们用考试的方法来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这句话讽刺了现实的应试教育,最后一段又怀念过去的应试教育。就算两段表达的“应试教育”的内涵不同,但作者也未深刻阐述“过去的应试教育”与“现在的应试教育”之不同,可以看看李镇西老师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阐述,或许能回答这位教授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