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围绕“Where do animals live?”主题,以熊猫涛涛的成长故事(熊猫中心→野外)为核心素材,通过图文结合的叙事文本引导学生感知动物栖息地的变化。围绕核心句型“Where does...live?”,结合文本中“panda centre”“in a tree”“in the wild”等地点词汇,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并运用。例如,在学习涛涛“lives in the wild”时,通过图片对比熊猫中心与野外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栖息地”概念与语言表达的联系。文本结尾“Think more about the Big Question”和“Why do we have panda centres?”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动物保护的意义。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涛涛为什么要回到野外?”,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符合新课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要求。
在新课标指出“要通过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本课以涛涛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构建“出生→与妈妈生活→长大→回归野外”的完整语境,让学生在“讲故事、演故事”中自然运用语言。例如:输入环节:利用图片环游(Picture Walk)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涛涛不同阶段的生活环境,预测故事情节,激发兴趣;输出环节:设计“为涛涛制作成长手册”任务,学生用简单句子描述涛涛的栖息地变化(“At first, he lives in a panda centre... Now he lives in the wild.”),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即时反馈并调整教学;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如小组讨论参与度、故事复述完整性)和终结性评价(成长手册作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而非单一语言知识的记忆。
虽然围绕“栖息地”主题设计了活动,但学生语言输出多停留在简单句层面,未来可增加“对比不同动物的栖息地”(如“Pandas live in the wild. Fish live in rivers.”)的拓展练习,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性。差异化教学的落实: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故事复述,而个别学生需更多支架支持。后续可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层“看图补全句子”,提高层“创编涛涛的野外新故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新课标“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的理念。跨学科融合的延伸:本课可结合科学课“动物与环境”的知识,引导学生绘制“熊猫栖息地分布图”,或用英语标注栖息地所需的自然条件(bamboo, water, trees等),实现“英语+科学”的跨学科学习,进一步拓宽素养培养路径。
本课以真实故事为载体,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文化渗透相结合,初步达成了新课标要求。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聚焦“学生主体”,通过更丰富的语境创设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