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随记3
老屋的台子下面,靠近路边,是一片空闲地。父母在上面植了一些白杨树,也套种了一些蚕豆。这些白杨树已有一人多高了,间距约在一米五左右。
有些白杨树的根部,父亲培了土,像一些小丘,包裹着树根。有些白杨树,父亲还用竹竿搭起了支架,一是确保白杨不歪倒,一是给一些稍弯的白杨当支撑,免得长歪斜了。
我记得,在十几年前,父亲和我在这块闲地上,扦插白杨树的枝条。枝条成活,长成小树苗。后来又进行了间苗修整,白杨树逐渐长得高大粗壮。
前些年,这些高大的白杨树,有些出现了茎干枯死现象。母亲说:“要赶快把它们卖了,还能作为木材使用。若真等枯死了,就只能当作木柴了。”
这些白杨,整体上看上去,修直挺拔,成行成林,真像门前台子上的一排排列兵,在大树不多的村庄里,显得明显突出。
听母亲讲,夏天时,这里是一大片好树荫,许多乡亲都来这里纳凉聊天。现在真的要卖掉,还有些舍不得呢!
树长得惹人爱,博人眼球。许多来买树的人,看了又看,舍不得出高价钱。后来,经过讨价还价,大约有十二、三棵树,一共卖了八千块钱。
树卖了,这块地就闲了,空间也显得大了,视野也开阔了。从台子上看出去,前面的田地、远处的集镇村庄,都看得一清二楚。
母亲说:“没有树了,亮堂是亮堂。但就这样让这块地闲了可惜,还是要再种上树。小苗种了,还要十多年才能成材呢!早种早长,早长早成材!”
白杨树一卖,父母就开始寻思育苗。
有一些白杨树飞了花,落在一些角落里,第二年春天长成了小苗,父母就把它们移过来,栽在园田里,排成行,让它们茁壮成长。
记得前年国庆回乡,我开车带父母二人到杨集街上去赶集。回来时,看到路边的一块收割了玉米的田地里,许多小白杨长在田地里,约有半人高。母亲说:“去看看那些小白杨,看是人家种的,还是柳生的。若是柳生的,拔几棵回去试栽栽看!”
停下车,我和母亲走到田地里,只见这些小白杨,有的长成半人高了,有的则只有五、六十厘米的样子。
一看那些小白杨长得不整齐,散落在田间,就知道不是人家栽种的,是当年春上柳生在玉米地里的,这家农户没有将其清除,它们随着玉米一起长成的。前期有玉米遮掩,长得不显眼。现在玉米收割了,玉米杆枯死了,这些白杨就显眼了。
母亲拔起了一棵白杨,看了看根须。根须不多,是当年生长的。我也拔了几棵,连同母亲拔的,一起带回了家。父亲将它们一一栽种在园田里,浇了水,培了土。
年前,父母培育的小苗,试栽的白杨,都长得有一米多高了。父亲将它们的一部分一一移出园田,栽种到这块空地上了。
早春的阳光照在这片地上,白杨含苞,蚕豆苗正绿,散种其中的小白菜青翠碧绿,一派生机盎然。小白杨枝丫上的苞芽,再过一段时间,嫩叶就要发出来了。
站在路沿上,看着眼前的白杨,我想了许多。
父母都是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对农作物的种植很细心,对这些小树苗也当作庄稼一样侍弄。育苗,试栽,再到后来移栽,每棵小树都倾注了父母的辛劳和细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几个子女,宛如父母种植的白杨,在他们的小心呵护中,长得秀直挺拔,在春风秋雨中,吐故纳新,明亮着人生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