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优秀员工

 

如何留住优秀员工

导读

1. 营造透明舞台,让高手愿意留下

2. 主动托举高手,让他们不再孤军奋战

3. 用意义牵引,高手才会持续升级

4. 用挑战喂养,高手才会持续成就

有的公司收缩战线,一批骨干相继出走,令人惋惜。可转念一想,下属遇到更好的机会,对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好事?只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本就人才稀薄,好不容易磨出几把利刃,却因舞台受限、待遇受限,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

管理者聚会常互相吐槽:花了心血栽培的人,怎么就说走就走?今天换个角度,说说企业到底靠什么把高手留在牌桌上。

01 营造透明舞台,让高手愿意留下

高手最怕的不是累,而是舞台灯光打不到自己身上。他们拼命奔跑,是想让成果被看见,让价值被承认。

从人性底层看,工作首先是谋生,其次才是谋梦。若企业连基本的生活安全感都给不了,再宏大的口号都是空谈。可一旦吃穿不愁,人就想要尊严,想要比较优势带来的愉悦。

有实验让受试者二选一:

• A 岗位月薪 10K,同事普遍 6~8K;

• B 岗位月薪 12K,同事普遍 15~20K。

理性告诉你选 B,可大多数人选了 A。原因很简单:幸福感来自“我比周围人好一点”。

如果公司奉行平均主义,多干不多拿,不干也照拿,高手很快就会心理失衡:我的超额付出被稀释成了大家的“大锅汤”。怨气一旦发芽,离职表就在不远处招手。

因此,管理者必须把舞台搭得透亮:规则公开,赏罚分明,让贡献与回报成正比。高手在掌声和聚光灯中获得尊重与快感,才会持续加码投入,并自然成为团队的旗帜。旗帜不倒,队伍不散。

02 主动托举高手,让他们不再孤军奋战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性里的嫉妒,比 KPI 更难管理。

远古时代,群体排斥异己是为了安全;今天,办公室里的“风言风语”同样能把高手吹得东倒西歪。能力强的人常被贴上“不合群”“爱表现”的标签,若无人撑腰,很快就会陷入“做得越好、越被孤立”的怪圈。

管理者要做的,是站出来做“护林员”:

• 会上公开点赞高手的案例,把成绩翻译成团队收益;

• 对拉帮结派、暗地排挤的行为零容忍,必要时杀鸡儆猴;

• 定期组织“非功利团建”,如 3 米逃生墙、沙漠徒步等必须全员协作才能通关的项目,让“谁也离不开谁”成为肌肉记忆。

有些高手天生社恐,管理者更得做“社交拐杖”:帮他准备分享提纲,陪他与关键同事一对一吃饭,把“我”逐步融成“我们”。归属感一旦扎根,谁还舍得走?

03 用意义牵引,高手才会持续升级

千里马不缺草料,缺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高手早已过了为钱卖命的阶段,他们要的是“我的专业能改变世界哪怕一点点”的爽感。

当企业愿景与个人使命同频,高手会自带发动机。管理者要会讲故事:

• 我们做的不仅是一行代码,而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同步听北京名师的课程;

• 我们卖的不仅是一瓶饮料,而是让加班到凌晨的年轻人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故事讲完后,还得用行为背书:创始人亲自跑一线、高管凌晨在群里讨论产品细节……当愿景被看见、被践行,高手会自动调大自己的功率。

反之,如果企业三年没变化、使命停留在 PPT,高手就会像系统提示“版本过低,请升级”一样,主动寻找更高版本的组织。企业与人才就像婚姻,一方拼命成长,一方原地踏步,分家是迟早的事。

04 用挑战喂养,高手才会持续成就

高手是目标动物。给他一个 60 分的任务,他会做到 90 分;给他一个看似 120 分的任务,他会逼出 150 分的潜力。

聪明的管理者懂得“戴高帽”:

“这个客户全行业没人啃得动,我想来想去,只有你能试一把。”

“这个项目失败率 80%,但如果成功,就能奠定我们未来三年的江湖地位。”

高手听罢,表面淡定,内心已热血沸腾。他们享受“登珠峰”的痛感,更享受登顶那一刻的颅内高潮。

挑战之后必须跟上复盘与曝光:

• 把战役写成案例,让高手在全员大会上做分享;

• 把成功经验沉淀为 SOP,让高手从“救火队长”升级为“方法论导师”。

当高手发现:在这里,我能持续刷新个人纪录,身边还围着一群同样爱折腾的疯子——这份爽感,任何猎头都挖不走。

结尾

留住高手,说到底是三件事:

• 给他透明的赛道,让他的努力被看见;

• 给他托举的臂膀,让他不再孤军奋战;

• 给他意义的星空挑战的高山,让他永远有下一座峰要攀。

舞台、臂膀、星空、高山——都到位了,高手自然把根扎在你这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