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泼尼克危机”刺激美国科技发展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史泼尼克1号卫星让美国深受冲击。艾森豪威尔总统决定采取大量应对措施。他创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还有DARPA的雏形——直到今天,DARPA的任务依然是研发决定性技术来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不用再为敌国的技术而感到吃惊。白宫国会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太空研究和弹道研究,同时也用于计算机科学和增加运算能力的研究。
“史泼尼克危机”事件引发美国科学技术的大规模调整,并且史无前例地动用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使研制新一代计算机成为可能。
“黑客”始祖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两个研究学派相互对峙:一个较为激进,主要研究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另一个则更加务实,更喜欢启发性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是非常完善,但也许能更快产出研究成果。
1958 年,麦卡锡发明了LISP语言,这是首个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它使计算机能够存储“物体”而不仅仅是存储数据。
麦卡锡和明斯基于1959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了“人工智能计划”,在他们的周围汇聚起一新的青年工程师群体,这些人对于这门新科学充满无限热情。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并将俱乐部成员命名为“黑客”(hacker,这个词在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含有贬义),指那些对计算机的运行有深刻理解和热忱的计算机迷及天才计算机专家。
计算机的进展
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的工程师、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1958年发明了第一块集成电路,让计算机的存储器和算术逻辑单元变得越发强大,使计算机发生巨大变革。这正是人工智能的先驱们所需要的。
20世纪50 年代末设计出的第一台机器人“尤尼梅特”( UNIMATE)于1961年首次被安装到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里。它实际上只是一只机械臂,分配给使用者用以搬运放射性元素,以及用来抓取高温金属再投入冷却池内。它离人形机器人还很远。
坚持机器智能的通用性研究方向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计算机科学的黄金时代。对麦卡锡和明斯基来说,人工智能不能归结为在他们看来只能存储专业信息并加以分类的专用系统。他们始终坚持机器智能的一个总体研究方向:机器智能应该能够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为仅限于特定知识领域的问题提供部分答案——这些答案有时还是程序设计者自己给出的。为了使机器智能可以在知识的总框架内工作,他们捍卫机器智能的通用性研究方向。
在20世纪80 年代,这个学科逐渐分裂为好几个部分:语言和自动翻译,神经网络,机器人学,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但这十年是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十年,互联网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力,获得了影响力和投资,挤占了人工智能的地位。
1997 年,IBM 公司的计算机升级版“深蓝”(Deeper Blue)打败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俄罗斯人加里·卡斯帕罗夫,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由此恢复。
2006年7月,特伦查德·摩尔(Trenchard More)、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奥利弗·塞尔弗里奇和雷·所罗门诺夫齐聚达特茅斯学院,庆祝“研讨会”召开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