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中,我听过不少励志故事,每次听完都像打了鸡血般振奋不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便会基本忘了,也没了当时那种精神劲。
那些励志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强调努力与肯吃苦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但是我每次都坚持不下来,其中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自认为我自己很努力,但其实并不够努力。二是因为我每次就算很努力,每天每时每刻都想着学习,但是成绩还不如那些天天睡到自然醒的同学,我便怀疑,也许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吧,而我一直没找到那个适合我的方法。
昨天,我又再一次听到了吃苦这两个字。那是在会展课上,张云波老师略带遗憾的说,“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年轻的时候,可以多吃点苦,我就很希望年轻的我做到这一点”,我那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点被震撼到了,因为我没想到,事业有成的老师回过头来,也会感慨曾经少吃苦的遗憾。
而今天,我再次听到了“吃苦”这个词,那是在与人合作的课上,张晓菲老师讲起了一个她的一个经历。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台湾,在台中的朝阳科技大学那里,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大陆的教育方式。这个大学有一门零学分的必修课,叫做劳作课,就是搞卫生的文艺说法。据说每个学生每天都得自行选择早中晚打扫卫生一次,每个人都得完成,不然无法毕业。
老师说,这项制度传承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虽然学生一开始都不太愿意,但是坚持下来的人都受益匪浅。首先,坚持在大学四年里,天天做家务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其次,完成情况优秀的同学毕业后还能成为家政公司的训练师,收入不浅,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所以,究竟吃苦值不值得呢,我细细思索一番,觉得还是值得的,毕竟现在不吃苦,以后也得吃苦,没有人可以一下子飞黄腾达、闻名于世,基本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并不容易,那些曾经吃过的苦,未来都能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加无坚不摧。我记得鹿晗好像有句歌是这样唱来着:那些受过的伤,都是我们的勋章!对的,没错,那些苦不会白吃,那些罪不会白受,一切都有回报,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年轻人,趁现在身体素质好,多吃点苦吧,别像我那位老师一样,到如今也只能轻轻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