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沟通”——伤害了别人,“暴露”了自己

我是一个相对讨好型人格的人,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的处于劣势。也不知是自己过于敏感(说白了就是矫情),还是真的能够“洞察”内心,总有那么一群人是无时无刻不带着“暴力”倾向,令我无所适从,总觉得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书中证实了暴力果然无处不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都可能是引发暴力的罪魁祸首。

这既排除了自己矫情的嫌疑,又引发了我的另一个好奇心。这些“暴力”的源泉到底来自哪里呢?


书中介绍主要是有四个原因让我们日常的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道德评判

我理解的就是随便给人贴标签的意思。贴标签也就意味着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有责怪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就不怕说话不会阴阳怪气的了。

进行比较

一个总是和别人攀比的人终究不是个平心静气的人。你想跟他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但是他却像跟你竞赛一样,始终存在一种“力量上的对抗”,如此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

回避责任

这一点主要是指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应有的职责,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劳累,受到一点苛责。在倾诉这些不爽的时候如果本着“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心态,而不是“我做这些都是因为你”,那么抱怨的气息就不会那么令人难以接受。

强人所难

这一点更多是将矛头指向了家长和孩子之间。比起“己所不欲,施于人”,我更厌恶“己所不能,施于人”。自己的愿望没有达成,为什么就非要孩子替你完成呢。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的前言,孩子的人生更不是父母的后续。

我觉得目前很多企业中,领导对于下属的要求也是"强人所难"


通过阅读本书第一部分,让我能够正确对待他人的“暴力”沟通,而不必平白无故的自责,也不必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同时,我也开始自省,自己是否有因为以上提到的原因而将日常的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

那么如何避免“暴力沟通”,可以进行“非暴力沟通”呢,有没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一篇我们再来详细介绍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曾经提出了闻名世界的非暴力沟通理...
    竹夏阅读 6,462评论 1 6
  • 书名:非暴力沟通 思维导图 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曾经提出...
    经营你的人生阅读 4,396评论 0 5
  • 一切暴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人性本恶的价值取向。如果你改变出发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积极的,你就自然会离暴力因...
    ___NeverMore阅读 2,849评论 0 3
  • 五期21天阅读习惯成长营第十五天 《非暴力沟通》 将为你分享三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从表面上来看,平等的...
    林柳富阅读 5,760评论 0 1
  • 公司聚会忘了!真真对不住!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一位英国女小说家,19世纪人。 这故事是一个爱情故事,...
    男博七号阅读 3,437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