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楚宋两国之间发生了泓水之战。这个故事被记载在《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题目为《子鱼论战》。
武王灭掉商后,并没有诛灭商王的后人。其王族后裔被分封在宋地并被封为公,比一般的诸侯都要高出一个等级。商纣王兄长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并使宋国得以延续。
那么楚国和宋国之间为什么要爆发泓水之战?战争的结局又如何?为什么这张战争又被后人耻笑为“本本主义”?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败,诸侯间战乱四起。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想成为春秋霸主,于是他决定邀请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楚国国君楚成王参加在宋国举办的诸侯之间的立盟大会。在参加这次立盟大会时,宋襄公未带任何兵马,遭到子鱼的劝谏。子鱼认为,楚庄公的到来很可能不怀好意,应该加以防备。一意孤行的宋襄公以“订立盟主本就是为了避免战争,如果自己带着兵马去,反倒会被诸侯耻笑”为由加以拒绝。而楚王则早有准备,安排数百勇士,暗藏武器随行赴会。
会上,宋襄公提出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主协助周王室管理天下。楚成王表示同意,并提出应该有个选举办法。宋襄公认为自己的爵位最高,应该自己来当盟主,而楚成王自封为王,当仁不让。最终,楚成王命人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了宋国。虽然,后来楚成王释放了宋襄公。但是,两国之间的仇恨就此深深埋下。
回到宋国,为了一雪前耻,宋襄公决定动用武力进行报复。但宋国不敢与实力强大的楚国交锋,而是选择对弱小的郑国进行武力打击。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王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不救郑国,而是派部队直接攻打宋国。于是,两军在泓水爆发了战争。以上为战争的原因。
此时,子鱼再次向宋襄公提出建议:楚军的目的不是想和宋军开战,他们只是为了救郑国,只要我们从郑国撤军,楚军自然就会撤走。况且我们的军事实力远不如楚军,应该避免战争,与楚军讲和。
宋襄公却说:“楚军虽然强大,可我们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定能战胜强大的楚军。”宋襄公还命人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仁义”二字,象征自己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军。
于是战争开始了,楚军开始渡泓水进攻宋军。子鱼捕捉到战机,劝说宋襄公应该趁着敌人渡河根基不稳时攻击敌人。宋襄公却说:“楚军还没渡完河,我们去偷袭他们,是不道德的,算什么仁义之师?”于是错过了“半渡而击”的有利时机。
紧接着子鱼又来建议宋军应该趁楚军还没摆好阵势,攻打楚军。
宋襄公听后非常生气地说:“你这是歪主意!趁对方还没布阵,就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于是,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楚军一个冲锋就将宋军击溃。宋襄公虽然侥幸逃回到宋都睢阳,但是身上多处受伤,交加怨恨和惊吓,不到一年就死了。
宋襄公从参加会盟大会开始就不断地犯低级错误。他一直抱着“仁义道理”的条条框框不放,是个典型的本本主义。
“仁义道德”只有在太平盛世对待自己的子民可以行得通。面对非法之徒,甚至面对敌人,决不能死守信条。因为,双方的行为标准不同。面对敌人只能采取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分场合,一味遵从所谓的“仁义道德”终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对战士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不负责任。
宋襄公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为时已晚。惨痛的代价带给他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真可谓是“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富贵从来出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