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粮食行业的从业者。孩提时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交公粮”的那一个月,平时冷冷清清的粮管所大院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忙碌了一个夏天的农民大哥开着拖拉机,三轮甚至是拉着车,载着刚刚打出来的麦子,排队等候一道道机械却又繁琐的验收程序。看着搬运工把自家的粮食一袋袋扛进仓库,他们仿佛完成了一件神圣的使命,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每天傍晚,我都会看到一个老太太佝偻着身子,把散落在地上的麦子扫到一起,她的小孙子提着袋子,亦步亦趋的跟在奶奶身边,小孙子提不动了,奶奶就会接过袋子背在身后,小孙子则蹦蹦跳跳的去前方“侦查”,然后兴高采烈的回来告诉奶奶,哪里散落的粮食比较多,奶孙俩便再次踏上征程,去打扫另一片“战场”。
后来不再交公粮了,每年夏天我的父亲依然忙碌,到了麦收季节,总会有亲戚来问:今年麦子收多少钱一斤?然后暗暗盘算自家今年的收成能换来多少血汗钱。接下来的场景似曾相识,农民大哥们依然开着拖拉机三轮,载着新鲜出炉的粮食接受“检阅”,传送带代替了搬运工,粮食入库,对于他们不再是一件任务的圆满完成,更像是一个新希望的萌芽:小孩秋季开学的学费有了,儿子结婚的彩礼钱又攒下了一点,能给家里添置两件新家具甚至是盖上几间新房,亦或是可以有本钱做点小生意……能够完成一个早早就定下的小目标,总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我家属于所谓的“商品粮”,虽然我生在农村,对于粮食之于农民的意义始终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记得有一年大旱,农民大哥们起早贪黑的引水浇地,而我看到的只是新闻里“全国粮食产量喜迎十连增、十一连增”的频传捷报。像我这样心比天高的年轻人不甘心守着农村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坐井观天,越来越多的奔向外面的花花世界,留下故土难离的父母。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粮食的耕种收割变得越来越容易,可我隐约觉得,那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地里种下的粮食就像飞往远方的孩子,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他们脆弱的神经,因为那是他们的希望啊!他们种下希望,同时放飞一个更大的希望。他们用心守护着每一颗种子,盼望着风调雨顺,盼望着五谷丰登。可远方的那颗种子没有了他们的守护,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呢?他们反而没有那么在乎了。
有一天,小孙子回到了老家,奶奶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孩子,快尝尝,今年的新麦打的面,可好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