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一篇小说叫做《十八岁出门远行》,说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收拾了一个背囊,发给他,拍着他的脑袋,“就像拍着马驹的屁股”,看他兴高采烈的奔向远方。这和年龄无关,每个人都有个远方的梦。
我有个朋友W,在河南学了 5年中医,然后到杭州某医院供职,在那里娶妻生子。他每天给很多人做推拿,所以每隔1、2年他回家的时候,就觉得他胳膊又健壮不少。这位仁兄前不久被派到纳米比亚医疗援助,离开妻儿老小,一去两年。 纳米比亚是个什么地方?我没有太多概念,在网上大概查了一下,如果非洲大陆是个心脏形状的话,它就在心脏的“尖”上——最下方“左心室”部位——这对我这种活动范围有限的人的想象力是一种终极考验。
这个朋友和我差不多同岁,在留恋不舍又期待向往的复杂情绪下,出门远行。
他会在微信群里给朋友们有一句没一句的发消息“刚踢了场球”、“早上做了30个俯卧撑”、或者干脆就一句“同志们好”等等,或者秀一下湛蓝的天空下一群人在打球的照片,表明自己活得不错。有时候正好碰到我们也醒着的时候,大家就聊一聊,相互攻击寻找乐趣。他每天还写日记,发给我看,事无巨细的记录每天怎么过,包括吃了哪些菜,罗列出菜名,喝了什么酒、喝了多少,或者和谁打了场球,或者详细叙述一只来路不明被收养的狗的故事,还有火热的体育赛事观感和分析。还有给谁看了病,具体情况怎样。。。。。。当然也有生气的时候——一个走私犀牛角的国人被警方控制,到他们那里就医,国人嬉皮笑脸、毫不知耻,让他气愤而羞愧。也有登上自己国家来访问的军舰,深切感受到国力强盛之后的自豪和荣耀的爱国青年桥段。
还有很多感谢的话,谢谢谁某天的热情款待,谁的手艺不错,谁很会照顾人等等,像一份得体的颁奖感谢词。细腻中透着简单和快乐,如同他发的那些照片,天像块剔透的蓝宝石,地面耀眼的黄,在这明快的色泽中,黑人朋友笑的生机勃勃。在这样的时空中,少了纷争和算计,多了关爱和友善。我问他,最近在看什么书?他说在看三毛。按说听到这个答案应该拿他开心一下的,但想想他现在的心境,或许读这个也很合适吧?他说自己现在每天健身、写日记,每周打球,好好工作,修身养性,争取不浪费这两年的时间,以后看自己写的东西,会觉得很珍贵、很有意思。我由衷的说了些鼓励的话,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人有点信念容易么?
有人说——其实就是我自己——书籍和旅途是让人成长的催化剂。他给人生带来很多新鲜的经验的感受,像树尖那颗最肥硕的果实,摇曳着,时时给你激励和念想。就如同我记不清上个月都做了些什么,但是却记得十多年前的初夏,我和W在半夜到达苏州、遍寻旅店不可得,就在火车站一个小旅馆将就一夜的情形,那浓烈的方便面、脚丫子的混合气味让人现在想起来鼻子还有些发堵。
啰啰嗦嗦写下这些,取名叫做《三十六岁出门远行》,送给这个远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