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写作感兴趣是发生在高中的事,不过高中时候,我并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
高中三年,我写了三年的“议论文”。高考制度的重压之下,我每天做的事,就是把几个老素材翻来覆去的用。同一个素材,既可以用来写“诚信”的话题,又可以用来作“坚持”的论据。作文得分每次也是不高也不低,大多数时候都是班级平均分。有过一两次,被老师拿来用作范文。老师当众朗读的时候,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因为,我根本没用心写。
贰
语文老师是个很有趣的人。有一天,他拿了一个很厚的笔记本,让我们“写日记”。按照座位的次序,从左往右,从前到后,每个人写一天,写完了就交给下一个人。
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不做任何要求,但每个人必须要写。
于是,这个本子成了我们的“班刊”。文笔好的同学,在上面写散文或者记叙文。不知道写什么的同学,就记每日的流水账:数学老师讲了什么内容,老班(我们的班主任)又出了什么经典语录……轮到我的时候,我憋了一天什么都没写出来。晚上回到宿舍,属于我的那一面还是一篇空白。
发呆的时候,我突然有了灵感——既然不知道写什么,不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于是我开始动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落笔之后只觉酣畅淋漓。当时具体写了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写完后还得意洋洋地命名为“随想录”,自我感觉很有深度(后来,学了《小狗包弟》之后,我才知道巴金有一本书就叫《随想录》)。
叁
上大学之后,自由时间多了,学校图书馆馆藏又很丰富,我也因此有机会能够多看一些书。看书的时候,偶尔写点东西,于是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写东西的习惯。我看书很杂,大一的时候,文法理工农医,小说散文传记,什么都看,于是写东西也是杂七杂八,什么都写。
当时室友准备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他拉我一起参加。于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候,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投了上去,满心期待着我的文字能够得到认可。但是后来,投上去的作品石沉大海。室友写的小说获奖了,我却空手而归。
肆
大二的时候,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的爷爷奶奶。梦醒之后,梦里的故事还特别清晰。于是我醒来后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叫“故乡的原风景”。兴致冲冲的我,把它投到了青年文摘的官网上。没想到竟然通过了编辑审核,被官网收录到了“成长纪事”的板块。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这对当时的我无疑是很大的鼓励,我也因此有了继续写东西的信心。再后来,写东西就顺手多了。第二年我又参加了这个征文赛,这次顺利的获了一等奖。
伍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保持着写作的习惯,以后也会默默坚持下去。写作之路,道阻且长,但并不妨碍我把它作为一种兴趣来培养。
即使在最枯燥的日子里,也要去寻找一些有色彩的东西——把藏在心里的想法写出来,身体便会轻盈很多;把纷乱的思绪变成文字,心灵也会轻盈很多。因为,写作是最好的心灵独白。
我想,这便是写作之于我的意义吧。
简书谈写作专题【写作特训班】运行规则